六千來世 作品

第667章 資源重商主義(2)

    要了解資源重商主義,就不得不先簡單聊一下大家可能同樣不是很瞭解的“新重商主義”。

    ………………

    所謂“新重商主義”是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麥金農、克魯格曼、薩金特等人在描述美國20紀70代對外經濟政策中的貿易保護和經濟民族主義時所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由於出於貿易保護和經濟民族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與15世紀的重商主義有著極大的相似性,故而又被成為“新重商主義”。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新重商主義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不想被你們說水字數,更具體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可以自行網上搜索)。

    怎麼樣,是不是又聞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但問題是……它與傳統的重商主義一樣,認為貨幣才是衡量財富唯一的標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南亞國家等,都是新重商主義的信徒,追求的都是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當初的我們,為了刺激出口和獲得外匯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直到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天文數字以後,卻發現這些外匯很難有效地轉化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戰略資源,才開始了某些反思:

    為什麼我們的新重商主義經濟政策這樣簡單地就可以取得巨大成功?

    為什麼具有重商主義傳統的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被主流社會視作過街老鼠?

    為什麼在西方主流經濟強國無一例外地奉行赤字政策讓國家處於外貿逆差、國家從債權國變成為債務國?

    呵呵,其中的有些東西,令人細思極恐啊!

    但凡你對世界經濟史稍有了解,就可以發現,西方世界的改變是在國際貨幣金本位制度破產之後發生的――尤其是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破裂以後。

    佈雷頓森林體系一破裂,世界貿易貨幣便再也不具備資源屬性了,發行貨幣再也不需要受到資源的限制,西方各國都使用本國廉價發行的貨幣來擠兌其他國家的財富――這時候,古典的經濟理論受到了根本挑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成為債務國。

    而發展中國家由於沒有國際金融能力,同時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不穩定,使得國內的經濟體、利益集團和人民為了避險都有握持外幣的巨大需求,因此貿易順差實際上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穩定器,產生了特殊的使用價值,也有一定的特殊資源的意味了;而持有外幣的貶值損失,實際上就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維持社會、經濟、政治穩定的成本代價。

    由於不同的利益取向,東亞發展中國家選擇了新重商主義,而發達國家選擇國家赤字政策,雙方各取所需――直到美元貶值過快、亞洲外匯儲備的交易成本變得畸形高昂,雙方的需求平衡被打破;在美元等西方貨幣不斷貶值的壓力下,東亞發展中國家奉行的新重商主義也破產了,伴隨著西方的收割鐮刀,金融和經濟危機也就隨之發生了。

    總之,新重商主義的衰落,一方面是由於國際貨幣的資源屬性消失;另一方面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後不再需要外匯儲備給國內經濟安全信心,

    外匯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的“另類資源”。

    經歷過無數慘痛的教訓和認真審視之後,大家這才發現……那一大堆“三美分”,原來如此脆弱啊!

    隨之而來的,便是以“實體價值資源”為錨定物的新策略――也就是所謂的“資源重商主義”!

    ………………

    重生而來的楊鑄,對於“資源重商主義”的理解,跟當今的主流觀點稍有一些不同,屬於具有華夏特色的2.0版本,總括而言,有以下幾個基本點:

    1、資源是衡量財富和生存權的不可替代組成部分,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資源。

    除了挖擁本國資源以外,對外貿易是資源財富的真正來源。因此,要使國家變得高強,就應儘量在貿易中現資源淨流入。

    一國擁有的資源越多,就會越富有、越強大。因此,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國家應該不惜負債竭力鼓勵資源進口,不主張甚至限制資源不對等的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進口(這一點主要是考慮到了wto的貿易規則,如果沒有這個規則限制,情況又稍有不同)。

    2、由於不可能所有貿易參加國同時獲得資源淨流入,而且任一時間點上的資源總量是固定的或者減少的,所以一國的獲利總是基於其他國家的損失(再強調一遍,不要膚淺地去隨意質疑老祖宗的智慧,張居正的“天地生財,自有定數”這句話在這一點上得到了完美體現;每逢看見網上有一大堆所謂的高知在當今的科技水平標準下,用科技爆炸論去反駁這句話的時候,作者菌忍不住唏噓一聲――你連人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懂,對於當下各個科技應用領域的產業運轉環節也一無所知,就在那洋洋自得地一大篇,這就是快樂教育的偉大成果?)。

    3、現在國際貿易中所謂等價交換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資源反映的不是價值而是使用價值,在勞動價值論下的等價交換實際上交易雙方獲得的使用價值極為不對等,即交易雙方獲得資源量不對等。

    4、造成勞動價值論的資源失真的根本原因是價值的貨幣尺度發生變化。價值通過價格體現,價格以貨幣為尺度,在貴金屬貨幣和金本位銀本位等體系下貨幣具有資源屬性,而現在的貨幣以國家債券發行,沒有資源屬性,發行貨幣再也不需要受到貴金屬資源的限制,因此古典的重商主義轉為資源重商主義。

    6、資源的效用是一個以貨幣和負熵共同衡量的體系,可以使用一個矢量進行表述和分析,資源重商主義本質就是在等價交換模式下取得負熵或者輸出熵增,在熵的層面上各種不同的資源統一為熵源,以此謀求熵利益,所以資源重商主義的實質就是“重熵主義”(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可以去自學一下“大國資源經濟學”,這裡面有較為詳細地描述)。

    ………………

    事實上,隨著資源危機的不斷深化,不讓資源外流成為國家競爭的關鍵,在不爆發“終極衝突”的前提下,國家有多少資源總量決定了國家的實力,社會人均能夠控制和享有多少資源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程度的衡量標誌,各國對待國際貿易的真實原則是資源重商主義――重視資源的流入限制資源的流出。

    與普通人想象中的不同,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根本數據在於他們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費了世界約45%的資源――其資源消費比重超過本國gdp全球比重一倍以上,這才是他們真正可怕的地方!

    只不過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

    即便到了後世,各國都不會公開宣傳資源重商主義,而是暗中角力,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歐美的一些智囊對這個理論在不斷進行深入研究之外,包括華夏在內的一眾國家,其學術界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為什麼資源重商主義是大家都閉口不談的問題呢?

    很簡單,西方經濟學家閉口不談貿易中的資源不平等,閉口不談貨幣的性質變化,實際上是掩蓋了他們的資源掠奪。

    而我們歷來忽略資源問題也有理論的尷尬之處――《資本論》所描述的剩餘價值論的關鍵是勞動價值論,如果商品價值計算包含了資源的價值,那麼擁有資源的人牟利剝削就變得合理或者爭議不大了,所以紅色經濟模式下的價值體系容不下資源價值的位置。

    當然還有一點歷史背景是中國經濟發展之初,極度缺乏發展的原始資金,需要在一段時期內依靠廉價出售資源以獲得發展急需的外匯――如此一來,資源價值論和資源重商主義在各方的學術和討論裡面,就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