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0163 擅長使壞的陳真人

    陳景恪並不知道這位愛好種田的少女在想什麼,他更好奇的是那位張二翁。

    士農工商,農排在第二位,但不要以為農民的地位就高。這個農不是農民,而是農業生產,是糧食。

    朝廷重農,重視的也是糧食生產,而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皇帝親自參與春耕,也只是表示對農業的重視,而不是重視農夫。

    至於農民,那就是兩條腿的牲口。

    說的直白點,農業很重要,從事農業生產卻是低賤的工作,自古以來皆然。

    所以,願意親自耕田並把它作為樂趣的上層階級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

    陳景恪雖然沒有深入學過生物學知識,但前世義務教育加上農村出身,他對農業還是有基本瞭解的。

    知道一些培育良種、提高糧食生產的辦法。

    當然,他也只是知道大致是怎麼回事兒,具體該如何實現,就需要專門的人去研究了。

    他託人打聽了許久,始終沒有發現這方面的人才。

    所謂經驗豐富的老農,也只能根據經驗按部就班的種田,對於培育良種之類的幾乎一竅不通。

    雖然不知道張娉的二翁對農業的研究具體有多深,但道士加豪族的身份,只要他潛心在這方面做過研究,水平都不會差。

    如果把他找過來一起研究,應當能初步建立一個農業研究工作室。

    不指望能研究出雜交水稻這種級別的農作物,只要能改良一下常規作物就可以了。

    即便畝產只能提高一公斤,全國那麼多土地加在一起就是個龐大的數字,能多養活幾十萬人。

    而且他還有更長遠的計劃,北美的那些良種可不是每一種都能馬上就高產的,需要一定改良才行。

    比如土豆,最初的產量並不高,歐洲人用一百多年才培育出耐寒高產的品種。

    傳入中國后土豆也受到冷遇,只有少數乾旱山區才會種植,更普遍種植的還是玉米和紅薯。

    原因很簡單,土豆品種未改良產量低,紅薯和玉米天生產量就高不需要改良。

    想在大唐推廣土豆,就必須花時間進行品種改良。

    有人或許會說了,有水稻、小麥、紅薯、玉米,幹啥要費那麼大功夫培育土豆。

    正常來說確實不需要,可華夏民族的腳步不能永遠停留在原地。比如將來進軍北海(貝加爾湖)乃至更北方的疆土,土豆就成了必備品。

    這些東西提前準備好,等將來就能少走許多彎路,少死許多人。

    本來他還在想,要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問李世民要,沒想到人就來了。

    不過還不急,大家才剛認識就邀請人家過來擺弄莊稼有點不合適,先把關係打好再說。

    於是他對張娉就更加熱情了,態度好的不得了。

    而張娉呢,她接觸陳景恪的目的本來就不單純,現在又覺得兩人是知己,想法就更多了。

    當她有了某些想法,陳景恪的示好在她看來自然就變了味道。心中可謂又是羞怯,又是高興。

    兩個小侍女倒也沒有多想,不論陳景恪是出於什麼目的,她們都沒有過問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