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祈十弦 作品

第一章 想要辭職的黛藍小姐

而扶濟社的存在,就等於是消除了「商貿」。因為每個人積累的「人情」,在原則上是不能交易的——這意味著人們不能通過「幫助他人」這種方式以外的手段積累「人情貨幣」,而幫助他人的能力從宏觀角度來說也可以稱之為「才能」。

不管是自己去解決問題、亦或是通過人脈和資源來解決問題只要問題能夠被解決,就是他的一種能力。因此,扶濟社實際上就是販賣「人力」來獎勵「才能」與「勤勞」。每個人能做到的事越多、越獨特,去做了越多的事,就能在扶濟社體系內獲得越多的「信譽貨幣」。而通過「交易」——也就是在扶濟社的平臺內部發布任務,就可以將這種貨幣來變現、立刻尋求到自己當下最需要的幫助。

它並不會導致大主教、天使、公司董事、精靈們失去自己的財富與地位,它只會淘汰掉一些德不配位的幸運兒——或者說,純粹的暴發戶。因此扶濟社不會被這些在這個時代擁有莫大權力的「上層人士」所抵制與排斥,這也是它如同病毒般迅速擴增的原因。

它同時被一無所有者、***者傭兵、年輕人與學生、失業者、有才能而無資源者、有資源而無才能者、社區意見領袖、權力者、頂級富豪、頂級知識分子所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支持扶濟社反而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一眾所周知,在扶濟社的規則下無法得利的唯有那些被人憎恨而又德不配位的那些人。

那誰在反對扶濟社,是否就意味著自己心虛了?

那樣的話,他們自己的投資者與支持者們就有可能對他們的能力產生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他們心裡在反對扶濟社、也必須大聲的支持扶濟社。

但是沒過多久

就在上個月,有人開始意識到扶濟社規則的一個漏洞。雖然在原則上,扶濟社內部的「信譽積分」是不能交易的.可如果「請求其他扶濟社的人幫助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任務」呢?

總有人是缺錢的。或者說,大多數人是永遠缺錢的。只要開的價格足夠高,就一定會有人讓渡這種「信譽積分」。

交易方法也很簡單。擁有積分的人,可以發佈一個刁鑽而非常麻煩的任務、然後由「積分購買者」接下。然後發起人直接確認任務已完成,通過這種方式來將他們的人情積分進行轉讓。

就像是mmorpg裡面的rmt。

只是通過這種方式的所購買到的不是虛擬的「遊戲幣」,

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莫大價值的「扶濟社積分」。

最開始,人們並不認為這裡有什麼問題——總有人恰好就缺那一兩分急用,而在這個時候想要先完成他人的任務是非常困難而不人性化的。有了這種交易渠道,那麼就不再會卡那一兩分了…稍微加點錢,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了。

那時候的反對者其實並不多,反對的意見幾乎瞬間就被淹沒了。因為最開始的時候,那些開價購買積分的人所開的價格真的非常高——連一個普通平民也能輕易解決的小事件,所獲得的「一點信譽積分」,就能兌換足足五百五十信用點。

要知道,特別執行部那種靈能者賣命的地方,一個月的基礎薪資也就只有五萬五。

普通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是一萬二到一萬五;崇光大學和天恩大學畢業、碩士學歷的頂尖社畜,畢業三年後的工資差不多可以到兩萬五。

而如果沒能上大學——這種人佔比大概是75%,他們在工作五年後的平均收入就會直接銳減到四千多。

這意味著,沒有學歷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差不多一天收入就能到六百多塊;而若是有人脈或是才能,他們的收入還會進一步暴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完全無法抗拒的。

發起這項提議的,毫無疑問是最有錢的那些人;而支持這些提議的,則是最沒錢的那些人。那麼它就完全無法被阻止。

反倒是中間的某些人意識到了問題——他們在幸福島的工作,都是一些在自己行業內處於高端地位的學者、作家、媒體人,再加上一些資深傭兵與小公司的創業者。但他們無論在人數上、地位上亦或是話語權上,都已經無法阻止這一切了。

群青與教父,差不多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失蹤的。具體的時間就是五月十一號。

一開始人們還會憂慮,他們購買如此之多的積分、會不會導致積分貶值?畢竟當他們擁有的積分足夠多了之後,就可以輕而易舉通過扶濟社的內部渠道買到他們所需要的勞動力

可是那些收購積分的人,卻並沒有立刻降低積分的收購價——反倒是在半個月之後提高到了1:630的貨幣比例。很多人因此而直接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工作,開始全職去做任務。他們的收入因此而暴漲……這也讓一些原本並不打算加入扶濟社的人,因為眼紅這份收入而加入了扶濟社。

而隨著這些「積分傭兵」的大量湧入,很快就導致了沒有任務可接的問題。

畢竟這些積分的「產生」又不是挖礦、能夠自行產出而是在幫助扶濟社內部的其他人時,根據具體情況——也即是通過收穫他人的「感恩」與「好評」,來獲得一些額外積分。

從這個角度來說,扶濟社的積分主要產出途徑,其實就相當於是扶濟社給了他們一個「負稅率」——越是交易,市面上的積分也就越多。這也是在鼓勵人們去發佈任務,尋求他人的幫助這畢竟也是在擴增扶濟社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