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九百四十四章 寧江

這個時空的黃龍府,前身乃是前代短暫存在的渤海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一的扶余府故地。由白山靺鞨大首領大祚榮,在武周聖曆元年(698年),乘營州之亂在高句麗故地建立的國家。

不過在本時空並沒有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國柞,而是僅僅存在到了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作為安史二逆的老巢幽州漁陽四郡,在朝廷各路大軍的圍攻之下,最終由守將史朝義率領殘黨棄城出逃境外。

而這些逃入安東之地的叛軍殘餘,在來自朝廷官軍的追擊之下,一路流竄到了渤海國境內;也最終敲響了渤海國大氏政權的喪鐘。這些殘軍不但輕易得擊破了渤海國阻擋的軍隊,還四處燒殺擄掠。

渤海國數度聚集起來的討伐軍馬,不但沒能夠將其驅逐或是擊退,反而在這些安史殘部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大片的領土淪陷;當時的國主大欽茂為此憂急而死,繼任的國主大元藝不得不求助大唐。

但是剛剛平定了席捲北方戰亂的大唐朝廷,同樣也是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河南河北境內還有大量被裹挾的叛軍降卒,再加上朝廷內部同樣意見不一;因此暫時放棄支援渤海、追擊叛軍的打算。

直到數年之後,滿目瘡痍的中原大地基本安定下來,才再度出兵掃除邊患。隨著一代名將李光弼擊敗並降服,松漠、饒樂都督府境內;曾經參與過安史叛軍的契丹、奚族各部;重建了安東都護府。

這才以降服的契丹、奚族各部藩兵為前鋒,順勢出兵渤海,但是這短短數年間,曾經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已經是分崩離析,內亂四起;反而是史朝義為首的殘軍,在渤海境內初步站穩了腳跟。

因此,面對再度降臨的大唐官軍,這些殘軍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和內訌;一部分殘軍已經與本地高句麗遺民中的豪姓大族結合,不願意顛沛流離的繼續逃亡;因此,殺死部分將領向大唐討伐軍投降。

一部分殘軍則是在史朝義的率領下,繼續向北逃亡,一路突破了渤海國腹地的險要天門嶺;最終殺進了渤海國都龍泉京,將這座繁花一時的名城焚掠一空,也將大氏王族為首的統治上層殺戮殆盡。

因此,倉皇逃到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的國主大元藝,已經無力掌握國內的局面,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土在戰亂中崩解離析;而諸多乘機自立的地方豪酋、部領、大族,更是直接請臣大唐。

最終心灰意冷的大元藝,在龍原府讓位於王弟大華璵;就此入唐寓居於長安終老。而被稱為僖王的大華璵,也沒有能夠重歸一片廢墟的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在龍原府維持名義上的統治。

在此期間大華璵同樣沉溺於酗酒荒禧,毫無勤政和振作姿態,也無力挽回日益離心的局面;最終在債築高臺、人心沸反之下,以入朝進貢為由,就再也不肯回國了。直到他臨終前突然做了件大事。

在諸國君長例行覲見的朔望日大朝上,以最後一代渤海國主的身份,將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版籍,進奉於大唐天子;不但為大唐並有渤海鋪平道路;也為他這一支子孫換來了世代富貴不絕。

根據《周禮新編》上存亡續滅的傳統,大華璵被封為奉義王,他的後人在安東、海東、諸侯外藩中,獲得了三處世系的封邑;被稱為奉義三家。其中一家就落在安東都護府下渤海故地扶余府境內。

因為境內流淌過的混同江(松花江上游),常年水色泛黃形如長龍,而在大舉分封功臣將士為境外諸侯、藩家時,順勢改名黃龍府。因此,當初歸化改姓為利氏的寧江藩主,沿襲至今已是第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