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明 作品

第212章 生物進化的勝利者不是強者,而是適應力最強的小強

    陸媽媽的理論軌跡是怎麼樣的呢。

    國內之前從來都沒有歌舞劇嗎?

    也不盡然。

    音樂劇其實跟歌舞劇很接近,這個在各大高校都有了。

    話劇多點歌舞也就是歌舞劇的雛形。

    音樂劇、歌劇、話劇跟歌舞劇之間其實並沒有那麼很嚴格的分界線。

    歌舞劇還是其中的小弟弟。

    只是歌舞劇屬於最不講道理,把其他劇種的各種特點都吸納進來填充成長。

    這是花旗人的特點。

    作為移民國家,他們不會格外強調這不許那不準,英倫最常見的祖制大過天,起碼在百老匯沒有。

    社會上流行什麼,百老匯就融入什麼,美聲、說唱、饒舌、電音、雷鬼、踢踏舞,啥都可以包容進來。

    甚至拉丁裔非裔分量加重,他們也能立刻讓黑人演美人魚啥的。

    一切都按照社會上的風向來變。

    蠻靈活的。

    達爾文進化論不是強調過麼,生物進化的勝利者不是最強大的,而是適應力最強的那個。

    荊小強恰恰就是吃透了這種百老匯精髓。

    從《祖國》這部戲裡就表現出他的特點,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

    你說唱的部分,他這樣的水平,跟羅莉假唱、杜若蘭勉強唱,陳丹尼、曹晴雯這樣的神級高手,都能擺一臺。

    而跳的部分,曹晴雯的姿態那叫一個僵硬,好在也能用演技掩蓋。

    至於演,換個話劇教授能看得罵娘。

    可放在歌舞表演中,好像也就沒那麼苛刻的要求了。

    這就導致三類人才只要沾一樣邊,都能取長補短的表演。

    誰都能蹭蹭。

    最重要在於單獨每首歌都是經典的,除了歌舞劇的票房,咱們把歌曲還能拿出來再賣一輪專輯,最大化的獲得市場收益。

    這就讓歌舞劇的生命力會很強。

    沒有市場支撐的戲曲、高雅交響樂、專業舞蹈都會生存很難。

    唯有歌舞劇可以帶動這幾部分的市場商業發展。

    文工團團長用高遠的政治眼光看到了這一點,更看到了我們近代史上最接近歌舞劇的存在是什麼?

    樣板戲呀!

    用芭蕾舞的形式唱戲曲,演歌劇。

    恰恰就是發源於滬海的樣板戲,想想曾經有多麼輝煌?

    甭管評價多麼臭名昭著,那是廚子做菜走了樣。

    實際上在那些年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文宣陣地,群眾娛樂跟專業途徑。

    陸媽媽實際上就是從樣板戲主演起步的。

    她太懂這個了。

    簡而言之,就是她要推動歌舞劇來接班,哪怕不能公開說,也要讓歌舞劇佔有這樣的地位。

    歌舞劇其實更像樣板戲的市場化減弱版。

    無論唱跳演,都降低了不少門檻,更利於推廣發展。

    這番話,陸媽媽連老穆都沒說,只給荊小強深談了下。

    荊小強就知道為什麼新聞裡會用排比句來表揚自己了,啊,我只想泡泡妞,唱唱歌,跳跳舞啊。

    怎麼搞成了這麼大的場面!

    所以也有點迷茫,天才難道真的都很難脫離時代的裹帶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