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頂 作品

第68章 三三制

    “第二大隊……馬上命令第二大隊趕來增援!”

    看到正朝著山頂撲來的華夏士兵,土屋健二心裡就是一顫,由於打的的是伏擊戰,在開戰之初他們壓根就沒有設想過敵人有能力打到他的指揮部,所以指揮部的防備力量滿打滿算也就一箇中隊。

    可即便是這支181人的中隊在剛才的炮轟中也死傷了大半,現在還能拿得動槍的人已經不足一百,而且還沒有什麼重武器,拿什麼抵擋擁有重炮掩護的華夏人。

    “轟……”

    炮彈爆炸時產生的橘紅色的火焰伴隨著劇烈的爆炸聲和一挺正在傾吐著火舌的九二式重機槍伴拋射到了半空,看到這挺機槍啞了火。

    躲在一個土坡後面的一名上士探出頭查看了一下,帶頭衝了上去,身邊八九名士兵也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別從不聽的方向衝了上去。

    很快伴隨著一陣槍聲,殘存的兩名日軍士兵也被消滅掉了。

    如果有二十一世紀的軍迷在這裡,一定可以認出,這正是典型的三三制戰術。

    在另一個時空裡,三三制戰術是林帥發明的一種獨特的戰術,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大放異彩,志願軍就是靠著這種戰術以簡陋的武器裝備讓美國大兵吃了不少苦頭,朝鮮戰爭一結束,美國西點軍校就將其列入教學經典案例。

    三三制戰術的核心就是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同時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它以班為基礎,規定每三個人組成一組,每個士兵都有自己的任務,一個人進攻,一個人掩護,一個人支援。

    班長、副班長和組長各領導一個小隊,進攻時,戰士在前組長在後,組成一個三角形。三個戰鬥小隊組成一個戰地班,三個戰鬥班又組成一個戰鬥群,層層遞進,相互銜接。

    這樣表面看起來兵力被分散了,但實際上戰鬥力卻更加增強。

    當然了,三三戰鬥小組的巔峰之戰不時在抗美援朝戰場,而是62年的華印邊境戰爭。

    最著名的便是龐興國、王世軍、冉福林三人戰鬥小組,他們孤軍深入,一舉攻克印軍兩個炮兵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