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 作品

第1232章 奪門之變(四)

    但隆武帝的心中卻一點喜悅都沒有。

    整個春節,他都在沉思。

    已經是隆武二十八年,他也已經是四十七歲的人了,雖然他身體康健,但誰也不能知道,在這個人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的大明朝,他還能有多長的時間?

    太子令他憂慮,而圍在太子身邊的保守派官員,也並沒有因為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壓,而有所減少,也就是說,打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旦太子繼位,這些人必然反撲。

    算來算去,唯有釜底抽薪……

    每每想到此,朱慈烺的心就縮成一團,

    那是他的至親骨肉,也是他精心培養、未來要委以重任的接班人,他如何能下這個決斷?

    又或者,其他皇子,就真的會比太子強嗎?

    “召堵閣老。”

    這個時候,朱慈烺也只能和堵胤錫談心。

    ……

    “此臣所不能言啊……”堵胤錫伏地。

    朱慈烺輕聲嘆,他知道,這個事情確實不是臣子能說的,臣子能說的,只能是保太子。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京師有了流言,說皇帝陛下對太子不滿。

    大約是感受到了壓力,又或者是隆武帝的幾番教導有了效果,太子朱和埕開始疏離保守派官員,親近改革派官員,同時的,在五年義務教育的推行中,他也是盡心竭力,協助首輔史可法完成。

    ……

    三月,以烏蘭布通的戰功,皇二子遼寧郡王朱和增被晉封為遼王。成為隆武朝第二個晉封親王的皇子。

    太子之下,遼王,蒙王,三個年長的皇子,同時立於朝堂之上。當然了,遼王和蒙王都在太子的領導之下,接受太子的指揮,遇有事情,他們都是向太子彙報。

    ……

    七月,黃河發大水。

    遼王朱和增受令跟隨戶部官員一起去賑災。其深入一線,於百姓同甘共苦,,遍查水患,募集賑災物資,十日沒有下堤防,深孚民望。

    回京之後,遼王受到了隆武帝的嘉獎和勉勵。

    ……

    十月,隆武帝朱慈烺照例化身老師,在乾清宮召集眾皇子講課,從太子到年幼八皇子,一一坐了小板凳,認真聽講。

    聽到隆武帝所說的近現代國家社會的治理理念,說到平等,說到科學,說到法,說到君王的權力,太子雖然頻頻點頭,但卻隱隱有些言不由衷,遼王卻是記的極為專心。隆武帝提問,他的回答也十分得體。

    ……

    不久,謠言漸漸而起

    說陛下不喜太子,而喜遼王。

    群臣聽聞都是憂慮,

    尤其遼王的舅舅還是撫遠大將軍李定國,手中掌握數萬兵馬,此時正在征討準格爾蒙古,一旦遼王有所圖謀,李定國在外呼應,豈非國家要亂?

    ……

    於是,親王就藩的議題,再一次在朝中響起。

    群臣諫請遼王和蒙王就藩,一個去遼東,一個去蒙古。

    隆武帝不應。

    但《三文日報》卻連日刊發評論,公開大膽的討論歷朝歷代,皇子奪位的叛亂過程。

    和歷朝歷代不同,也和大明朝前期不同的是,隆武帝的兩位親王雖然擁有王爵,但卻並沒有太多的實力,他們王府的衛隊都是五城巡撫衙門派出,一月一換,根本來不及熟悉,就已經被換掉了。

    除了身邊的四個貼身侍衛,兩個王爺無法染指任何軍隊。

    雖然參與朝政,兩個王爺可以和官員們接觸,但而文官系統天生都是支持太子的,加上他們行事,都是在太子的領導和監督之下,他們上下其手,網絡官員的機會並不多。

    相反,太子不但有詹事府、兩春坊等眾多官員的輔佐,而且五百武襄衛直接受命於太子,太子有權利撤換指揮使。

    這和歷朝歷代的情況,完全不同。

    兩個親王想要作亂,簡直是難如登天。

    ……

    李定國聽聞朝中非議,深為不安,上疏請辭撫遠大將軍。

    隆武帝不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