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 作品

第23章 瘟疫論者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著有瘟疫論一書。明末三大害,天災,流寇,瘟疫,從穿越而來的第一天起,朱慈烺就在思考這三個問題,而吳有性就是解決瘟疫的藥方。

    二十天前,朱慈烺派人打探吳有性的消息,得知他此時人在山西,立刻派人去請。

    兩個時辰前,吳有性進京,被安排在了朱慈烺預先準備的一處宅院裡。

    除了吳有性,朱慈烺還請了兩人入京。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開物】,是明末著名的農學家,對手工業生產和冶金也頗有研究。明末天災不斷,米粟產量太少,根本喂不飽百姓的肚子,而土豆、番薯、玉蜀黍雖然已經傳入大明,但並沒有被大規模的播種。

    以京師為例,京師周圍的荒山野地,長不出米粟,但卻極適合土豆、番薯、玉蜀黍的生長,只要大範圍的播種,京畿周圍的吃飯問題,立刻就可以解決。宋應星是土豆、番薯、玉蜀黍的行家,朱慈烺必須把他請來。

    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安徽歙縣人,是明末著名的火器專家,著有《軍器圖說》一書,《軍器圖說》在七年前就已經被刊印出來,書中圖文並舉,詳細羅列了各種火器的使用與製造方法,並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的製造和使用。

    但可惜,這項偉大的發明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比起火繩槍,燧發槍不但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速,最重要的克服了火繩槍點火怕風雨的弱點,這項發明的改造與完成時間,大致與歐洲屬同一時期。而歐洲很快就普及開來,但在大明,一直到畢懋康死,燧發槍都沒有在大明軍中出現。

    今世,朱慈烺要改變這一悲劇。

    照史書記載,畢懋康死於1644年,也就是說,這位偉大的火器專家,只有兩年壽命了,因此朱慈烺想要見到他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為了最快的把畢懋康請到京師,朱慈烺派人帶了自己的親筆書信,親自去江南邀請,算算日子,他們應該已經到達安徽歙縣了。

    這三位老先生是大明科技的先行者,也是朱慈烺挽救大明計劃的重要支柱點。

    因此,當聽說吳有性已到京師的時候,朱慈烺非常興奮。

    “走!”

    原本是要回宮,但朱慈烺一甩馬韁,轉頭去見吳有性了。

    “殿下,宮門快要關閉了,再不回去就晚了。”

    田守信和李若鏈在後面追。

    朱慈烺不管,因為進宮後他就出不來了,猛然想到了什麼,勒住韁繩,小聲的吩咐了田守信幾句。

    “啊?”

    田守信臉色發白,結結巴巴的說:“這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