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 作品

第186章 測算瞄準

    因為當著朱慈烺的面表演,李順非常緊張,五門表演的佛郎機炮,每一門的炮手他都親自叮囑。

    一聲令下,演練開始。

    朱慈烺發現,操縱火炮的炮手並不進行測算,所謂瞄準,全是憑感覺和目測在進行。

    這可不行。

    只憑經驗,而不是科學的測算,很難保證火炮的精準度。

    沒有操作手冊,師傅帶徒弟都是口耳相傳,沒有教材也沒有標準,打的準不準,全看臨場發揮。

    百年來,大明炮兵一直如此。

    不止炮兵,華夏民族很多技藝的傳承,都是父子或者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沒有專門的書籍和經驗總結,更沒有科學的研究,一旦有什麼意外,不管多優秀的技藝,立刻就會失傳。

    西方卻很少有這樣的事情,一種技藝只要被研發出來,就會永續發展,一來西方所有的發明,都有理論支持,不像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的,不是失傳就是走偏了。就如火藥,中國人千年人就發明了火藥,卻沒有人去探究火藥為什麼會爆炸?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比延續了千年,西方人卻在搞清火藥爆炸的原理後,發明了威力更大的黃火藥。

    二來西方不怎麼藏私,他們講究是“公司化”,我們卻是父傳子,子傳孫,家族機密絕不外傳,在保密第一的情況下,很多優秀的技藝很難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和發展。

    火藥是如此,火炮瞄準也是如此,從最早的虎蹲炮到眼前的佛郎機炮,明軍瞄準一直以經驗為主。

    直到紅夷大炮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面,紅夷大炮的射程最遠高達兩千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不是目測和經驗所能掌控的,因此朝廷專門聘請葡萄牙人教授明軍火炮手瞄準之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科學測算而不是通過經驗來進行火炮瞄準。

    神機營是最早接觸西洋瞄準法的大明部隊,對西洋瞄準法應該不會陌生,但眼前的這些炮手,依靠的卻依然是目測和經驗。

    朱慈烺不做聲,默默看著。

    上一次和湯若望見面時,他已經請湯若望幫著翻譯那本《炮兵使用手冊》了,等翻譯完成,就會交給李順,令他按照手冊內容操練炮兵,現在湯若望還沒有翻譯完成,只能按照李順自己的心得辦法訓練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