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 作品

第702章 戶部行

    為什麼要用左懋第做滄州分司的主事?

    朱慈烺是慎重考慮過的,除了崇禎帝已經想到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長蘆鹽場分為南北兩場,北場是青州司,南場是滄州司。雖然同屬長蘆鹽場,但南北兩場的製鹽之法卻大不相同,照朝臣奏報:北場青州分司所屬鹽場多“日曬產肥”(肥就是多),南場滄州分司所屬鹽場多“鍋煎產瘠”。

    簡單講,一個用陽光曬,稱為生鹽,產量高,另一個架鍋煮,稱為熟鹽,產量低。

    生鹽產量卻高,消耗低,但沒有熟鹽口感好。萬曆三十年時,長蘆巡鹽御史李應魁就上疏朝廷,指出南北兩場製鹽的不同,其後朝廷推廣曬鹽,不過效果不大,到現在,南場製鹽還是多用鍋煮,原因也簡單,南場鹽主要是供應京畿,其中每年都固定向朝廷供應鹽磚。

    鹽磚製造繁瑣,關鍵就是要鍋煮,煮制之後還要淘淨、磨碎、入模成型,焙以木炭,颳去表層,形成晶瑩潔白的鹽磚。供皇宮使用。

    鹽磚呈長方形,上窄下寬,每塊約15斤。明代額例,每年276塊。

    史載:長蘆鹽場上供郊廟百神祭祀、內府羞膳及百官有司。歲入太倉鹽銀十二萬兩。

    長蘆鹽場供應皇宮的當然是熟鹽,連帶著勳貴官員富商也都喜歡用熟鹽,生鹽難有銷路,加上生鹽雖然節省成本,但將海水引入鹽田卻是一個巨大的體力活,需要相當的投入,加上南場管理一直都比較混亂,因此生鹽製法推廣很慢,都現在都沒有普及開來。

    朱慈烺屬意左懋第,就是要用他剛正不阿的性子去衝擊滄州分司的貪官汙吏,有自己做左懋第的後盾,相信以左懋第絕對可以將滄州分司肅清,有了清明有效的吏治,再在滄州分司推廣新式的製鹽之法,相信長蘆鹽場會如歷史上那樣,很快的就變成北方最大的鹽場。

    崇禎帝不置可否,只點點頭。

    朱慈烺退出暖閣。

    離開乾清宮之時,朱慈烺心中仍在盤算,或者說是絞盡腦汁的在回想前世的一些資料,長蘆鹽場是中國三大鹽場之一,前世裡最好的精細鹽就是長蘆鹽,明末之時,長蘆鹽場的潛力還沒有被開發出來,只要稍微努力,用對了方法和人選,將長蘆鹽場提前開發出來,是不成任何問題。

    沒有返回太子府,朱慈烺直接去了戶部。

    雖然還沒有崇禎帝的聖旨,但朱慈烺已經急不可耐的要去交接了。

    瞭解兩處鹽場實情的官員都在戶部鹽運司,而左懋第是戶部給事中,正好可以叫在一起商議一下。

    照規制,交接原本應該是戶部和司禮監的事,但不論是崇禎帝,內閣還是司禮監,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太子既然是要來了兩處鹽場,自然是要親自管理的,這種情況下,給司禮監兩個膽,他們也不敢跳出來插手。

    出午門,天安門南邊是皇城的內廷廣場。三面各建一座三券洞的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南端為“大明門”。在天安門至大明門之間,是用石板鋪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兩側建有連簷通脊的千步廊,東千步廊之外環築高達6米多的硃紅色宮牆。而大明六部和一些重要衙門都修建在這裡,左邊是文職衙門,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右邊是武職衙門,五軍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

    朱慈烺雖然在這一年捲起了不少風雲,但還沒有來過戶部呢。

    聽聞太子殿下駕到,戶部尚書傅永淳急忙帶著戶部官員到衙門口迎接。

    朱慈烺下了馬車,溫顏而笑。

    明末戶部尚書如走馬燈一般,從崇禎七年以後,很少有能能幹過一年的,崇禎帝性子急,又秉持著無能就黜的原則,稍有不如意,就更換戶部尚書。當然了,另一個高危是兵部尚書,崇禎朝一共十三個兵部尚書,折算起來,每人的任期剛剛一年出頭。一個兵,一個錢,是明末的兩大難題,這兩個衙門的首腦都如走馬燈一般的更換,其實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應了崇禎帝的焦躁和國事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