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699章 又有發現

 套話是一種能力活,必須要挑起對方興趣,才能引發共鳴,將話題繼續下去。很顯然,盧燦的“猜口音”和“老家”的話題,觸發了李如松藏在心底的那根弦。

 “我老家開州,算不得貴定人。民國十九年還是二十年,開州改名開陽,記得當時我還在開陽書院上小學。這一轉眼……唉!”李如松將臂彎中的畫軸,全部堆在鑑定臺的一端。

 可能是因為雙方聊得不錯,他選擇站在盧燦旁邊,看著眼前被盧燦逐漸攤開的書軸。

 這是一幅行書手卷,題寫的內容為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家鮑照的《苦雨》。書法拙而趣,淳厚多姿,風格獨特。盧燦看了眼起首,就知道這是“清末海派四傑”之一,蒲華蒲竹英的作品。

 他在鑑定時嘴巴可沒停,笑道,“您老在開陽書院啟蒙?喲,那可是西南著名的老書院!”

 推到卷軸末,落款為“戊申中秋作英蒲華”,鈐印“琴心”。

 蒲華與吳昌碩、任伯年、虛谷齊名,晚清著名書畫家,“琴心”是他的“劍膽琴心室”印章。

 此人非常有意思,生性嗜酒,懶得要命,據說他起床後從來不疊被褥,衣服穿個把月不洗那是常態,因而又有“蒲邋遢”的雅號。不僅如此,此人就連死因都與眾不同。史書有記,1911年夏天,蒲華與友人喝得酩酊大醉,晚上回寓所睡覺,把假牙當成骨頭嚥下去,氣塞而逝。

 這幅作品是戊申中秋,也就是1908年中秋時所寫。

 蒲華晚年,筆老墨精,這件作品算是蒲華精品之作。

 “盧東家也知道開陽書院?”李如松奇道。

 盧燦抬頭對他笑笑,“我就喜歡看些雜書。康熙定西南,文治武功齊頭並進,開陽書院就是他敕令知州楊文鐸所建,楊文鐸還因此得當地文人士子贈送的教化萬民傘。”

 連這都記得?

 一個人的才華,不在乎他在公眾場合的滔滔不絕,最能體現的,莫過於日常聊天時的信手拈來。

 李如松渾濁的眼睛亮了亮,“盧東家果然學識過人!”

 盧燦笑笑搖頭,將手卷收起,重新系上絲絨,遞給李如松,“這幅蒲作英的字很不錯,保存得也很好,上拍應該很受歡迎。”

 李如松有些驚訝,“這件東西……你不打算留?”

 確實不打算留存,原因很簡單,虎園博物館內所藏海派四傑的作品,合計有兩千多件!盧燦伸手又去拿另一件,同時笑笑答道,“蒲公的作品,已經有了。李老,您是……哪年來的香江?”

 “民國四十年。”李如松未多想,脫口而出。

 1951年來港?盧燦佯作驚訝,“您老來香江三十多年啦!一直待在九龍城砦?應該有不少摩羅街、荷里活道的古董行老闆,請過您吧?”

 “我不喜歡熱鬧,在福運當鋪做掌櫃,清閒自在。”李如松擺擺手,並沒有意識到盧燦一直在套話。

 聽到這句話,盧燦已經有所猜度——李如松八成是和劉丕基一道來的香江!

 五十年代初,國內開始實行公私合營,很多民族資本家就是這一時期來到香江發展,劉丕基也是這一時間段和哥哥分家,南下香江。

 盧燦甚至有些懷疑,1965年劉丕基因紗廠大火而去世,他投資的這家福運典押,之所以被大鼻登拿走,可能與李如松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