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棹子 作品

第八百八十五節破壞任務

七七事(分隔)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後淞滬會戰打響,加上緊接著的徐城戰役,對各地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

尤其是分佈在東南沿海的輕重工業基地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有識之士多次呼籲工廠內遷,為抗戰保存中國的工業基礎。

危機時刻,國民政府於37年發表了遷(分隔)都山城的宣言,確定川省為戰時大後方。

擬定了將沿海、沿江一切跟軍事、工業有關的工廠內遷,把西南作為工業建設重點地區的總體方針。

滬上、錫城、蘇城、杭城等地的部分民營工廠隨即開始搬遷,在運輸電力、場地、勞力、原材料、捐稅方面佔據優勢的江城,就成了多數人的選擇。

但江城即將被攻陷之際,100多家滬上民營內遷廠鑑於從滬上遷到江城的艱辛,對再一次長途遷移失去了信心。

也有些廠商由於資金~短缺,經營困難,無力再遷,乾脆出賣機器,如鑄亞鐵廠將全部設備賣給了工礦調整處。

——這是個剛剛組建,專司民營工礦資金的籌措協助,工礦材料的供需調劑管制及工礦物資的運銷分配的部門。

而且不光是西遷的工廠業主,甚至江城本地的廠主也像當初滬上民營工廠內遷時一樣,私底下有著各種想法。

有些人認為日本人兵臨城下,國將不國,何以家為,不論為國、還是為家著想,都應該將工廠儘早遷到山城。

另外一些人卻認為江城雖然保不住,但是戰爭不會一直打下去,必有議和之日,說白了,就是等著國府涼透。

屆時要是果軍獲勝,江城自然收復,且有成為首~都的可能,到時候再重新置辦工廠,購買土地是一筆大開銷。

要是日軍勝利,無非是割地求和,滬上、金陵乃至九江、蕪湖等地區估計保不住,江城及西南地區或能倖免。

比如裕華紗廠在全體董事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搬遷時,少部分人認為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軍~閥混戰。

內~戰屢起屢息,避過風頭即可開工生產,而此次中日戰爭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如不西遷必將資敵,是助紂為虐。

大部分年歲較大的董事則反對摺騰企業,認為無論什麼戰爭,坪息後決不會影響生產和生意。

更重要的是川省不產原棉,交通運輸又如此艱難,機件物資斷難運入,與其亂遷,不如不動。

個別人甚至攻擊一些主張遷川的川省籍董事,說他們主張遷川,是別有用心,是想佔據工廠。

實際上這些不願遷的人心中另有小算盤,因為此時滬上、蘇城等傳統紡織重地均已失陷。

那裡的紗廠或關或毀,市場上紗布緊缺,江城抓緊生產,一件貨物賣出必然獲利10倍以上。

有了這種荒謬想法,很多工廠對於軍韋會的反資敵大破壞命令非常牴觸,阻止爆~破人員進入廠區,甚至發動工人進行圍~攻。

當左重和鄔春陽來到江城漢口最大的白沙造紙廠時,正好目睹了一場由工廠經營者組織的大規模抗(分隔)議活動。

“苟日的果黨不給我們活路,跟他們拼了!”

“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活!”

“工廠是鄂省人的,川省憑什麼拆走!”

數百名神情激動的工人手挽手站在門口,將一隊由江城衛戍司令部,工兵部隊和特務組成的爆~破分隊擋在門外。

人群中幾個賊頭賊腦的短衫混混時不時的喊上一句口號,此舉猶如火上澆油,本就一觸即發的局面逐漸開始失控。

爆~破分隊的士兵和特務也很為難,對方要是地~下黨,他們早就開槍驅散了,可這是江城最大的造紙廠,天知道背後有什麼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