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一章 行署外的交易

    六月中旬,黑龍江下游一年一度的賞烏林會在奇吉湖以南的德楞恩開始了。

    賞烏林行署面臨黑龍江(古稱滿琿河),背靠遼闊的沖積平原,不遠處那一望無際的森林像是黑色大地上點綴的翠綠寶石。這裡的水流十分平緩,江面寬度有五、六百米,便於小船停泊。

    天剛破曉,行署外就熱鬧起來了。數百名來自各地的邊民從樺樹皮搭建的帳篷裡走出,伸著懶腰,走到河邊去打水。本地沒有邊民定居,所有的人都是從各地趕來的。

    那些來自外興安嶺南麓的鄂倫春人、達斡爾人趕著駝鹿,馱著各種珍貴的毛皮;而來自北面奇吉湖、黑龍江口、烏蘇里江的赫哲人、費雅喀人則駕著快馬子船,裝滿了魚乾、帶著作為貢品的貂皮和毛色純白的海東青。很多赫哲人都是全家老少一起來,連樺樹皮帳篷和炊具都帶著,在路上一路捕魚至此。

    烏坎貝和瑟爾丹從扎克蘇嚕部的帳篷裡走出來,在空地上架起鐵鍋,倒入淘洗好的黍米、魚毛(魚肉鬆)和鹹肉塊,熬起了一鍋赫哲人的布達粥。等兩人吃飽喝足,太陽已經升起一竿子高了。

    兩人對視一眼,回帳篷裡拿了十幾盒火柴,再用幾塊獸皮一卷,夾在胳肢窩底下,慢慢悠悠的在行署外面轉了起來。

    烏坎貝和瑟爾丹是昨天下午到的,他們這次來德楞恩的目的是為了查探各部族情況。

    五月份的時候,趙新要求他們必須摸清外東北各部邊民的定居點,以便為今後在黑龍江沿線設立村鎮提前做準備。兩人一想,沒有比來趟賞烏林會更合適的了;於是就先去了巴爾克村,然後混在扎克蘇嚕部的隊伍裡坐船南下。

    由於很多部落地處偏遠,消息閉塞,他們對北海鎮並不瞭解,所以也不知道富爾丹城外的那個大集市。因此兩人肩負的任務裡還包括宣傳富爾丹城的市場,以吸引更多的邊民部落前往交易。

    滿清從皇太極時期就有賞賜貢貂諸部的習慣。入關以後,賞賜的內容不斷調整。

    從每年的十月份開始,盛京禮部就要準備下一年的物資清單,同時諮報京城戶部。到了11月、12月,寧古塔和三姓都統衙門再將準備好的烏林(緞子、棉布、日用品)運回吉林烏拉,等到來年二、三月再轉往寧古塔和三姓城。

    事實上每年的貢貂賞烏林都需要消耗清廷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所收取的貢貂人頭稅也遠低於期間消耗的各項成本。這也算是封建時代的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大額財政補貼了。

    正是這種不吝成本且細緻到一針一線的烏林賞賜,隨著一年一度貢貂賞烏林政策的施行,令邊民對清廷的依附關係不斷增強,逐漸形成政治上的隸屬關係。

    就如扎克蘇嚕部一樣,北海鎮已經很優待他們了,無論是火柴蠟燭,亦或是鐵器布匹,都以很優惠的價格交易,但薩哈連每年還是要帶著族人來德楞恩繳納人頭稅。因為他們除了能在繳納人頭稅後獲得大量的烏林賞賜外,在參加賞烏林的這些天裡,還有不少額外的收益。

    比如在行署滯留的五天時間裡,行署會設置四次筵宴進行款待,所有人都能參加,除了酒肉,還有米飯、粘米餑餑、炸酥(油炸的芝麻或瓜子)等食物。這都是邊民平日很難吃到的美食。

    除了筵宴,行署還會根據滯留時間的長短,發放相應的住宿口糧;標準是每人每天8合3勺米(十合一升)。

    第三項就是發放往返途中的口糧,這是根據各部路程遠近分別制定的;離得近的給一斗多,離的遠的給三鬥。

    除了以上這些,他們在滯留行署期間還可以進行場外交易。

    所以北海鎮想要從滿清手裡爭民心,尤其是外東北各部的民心,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座行署正面寬三十米,用圓木圍成雙層柵欄,接受貢貂的地方就在圍欄裡面。

    瑟爾丹和烏坎貝跟著薩哈連等扎克蘇嚕部人擦肩擠過人群,來到外層的柵欄門前,站定在一塊寫有“足五尺者歲納一貂”的方形木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