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 決戰日當山(一)

    伊達村常一聽兩萬人,便對趙新道:“敵軍不止兩萬,恐怕是四萬。”

    他之所以有這個判斷,是基於江戶時代的軍役制度。

    所謂的戰鬥,首先要判斷戰鬥的規模和沿路地形,以便靈活地動員兵力。一場只需要五百人的戰鬥非得動員兩千人,那純粹是勞民傷財。

    但是由於古代島國是兵農分離,且武士們都是集中居住在城下町,幕府和大名們為了確保兵力,就只能用軍役製做硬性規定。

    話說德川二代目上臺之前的並沒有規定軍役,不過因為那時德川家跟外樣大名以及豐臣秀賴的大阪方面的關係緊張,便制定了軍役規定。

    最早是在知行五百石~五千石的旗本上設置了軍役,九年後的慶長十九年(1614),為了應對大阪冬之陣,知行一千石的武士從配備五名槍兵改為十名。

    到了大坂夏之陣的時候(1615),再次增加了知行一萬石的軍役要求。

    這一時期,槍兵、弓兵、騎兵、打旗子的人數要求沒有變化,只是考慮到作戰靈活性的問題,把槍兵的數量減少了將近一半。

    寬永十年,德川家三代目在位時就規定了旗本、譜代和外樣大名的軍役標準。軍役規定中還確定了從兩百石到九百石的要求(事實上“慶安軍役令”和寬永十年基本一樣,只是規定更細化而已。)

    等到“島原之亂”後,島國開始進入太平時代,所以軍役標準就直接反應在參勤交代和普請上。不管是參勤交代還是普請(幹工程),大名出動的軍役人數是否合規,會直接跟對幕府是否忠誠掛鉤。

    達不到標準的,輕則家主下臺頂罪,重則減封;歷史上因為普請完不成任務而自殺請願的藩士大有人在。

    伊達村常之所以說敵軍會有四萬,那是因為按照軍役制要求,十名槍兵可不只是十個人,還得有同樣人數的隨從;其他兵種也是一樣。

    趙新聽了點點頭,心說人多好啊,人多好辦事,直接一次幹翻。眼下表高超過十萬石的外樣大名就剩十七家了,幹掉一個是一個。

    “也不知道江戶那邊會不會感謝我?”趙新如是想著。

    打島國跟打帶清不同,島國打完了可以拍屁股走人,帶清打完了還得派人治理。北海鎮的體制又不用讀書人那套辦法,所以到現在也不去佔領寧古塔。行政幹部的人數湊齊了,趙新才會出兵。

    打發走了探子,現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擇戰場。

    趙新選的地方就是桑原郡的國分平原,這裡東西寬六公里、南北長七公里,面積大約是十五平方公里,聯軍不到一萬人,擺開是足夠了。

    於是已經進軍到橫川麓的聯軍部隊開始南撤,三天後回到了國分平原東部的日當山麓。之前攻佔這裡的時候,趙新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兵站,那座地頭仮屋和周邊的院子都被改成了倉庫存放糧食。

    接下來就是大挖工事,等待南九州各地援軍的到來。

    國分平原上可都是大面積的耕地,而聯軍部隊要佔用耕地挖戰壕,這消息讓農民們全都傻了眼。正當這些人群情洶湧,準備集體情願,求聯軍手下留情的時候,趙新讓人在周邊各村發佈了告示。

    誰來幫著挖溝,每天給米一斗!管飯!

    告示發出去後的第一天,工地上只來了十幾個農民,都是本著試試看的態度來的。結果到了中午,不光給了他們滿滿一大碗米飯吃,下午每人還真拿到了裝著一斗米的布袋子。打開一看,裡面都是已經舂好的精米。

    周圍的十里八鄉的農民第二天就聽說了這事,所有人都懵了。

    平常去鎮子裡做工,每天也就是給五合大米的口糧;現在這些外鄉人居然給一斗外加八合口糧!他們腦子進水了?

    兩天後,來幹活的只有三十幾個農民,其他人還在觀望,很多人都覺得北海軍這是拿幾十個人做樣子,等人多了,就不會這麼給糧食了。

    別怪農民們麻木不仁,不相信北海軍的告示,實在是因為他們已經被壓榨的太狠了。

    天明饑饉的災害雖然沒有波及到九州,可薩摩藩收取的年貢太高了,八成的地租讓農民們始終在飢餓線上掙扎。餓不死也吃不飽,還總給點如空中樓閣般的希望,總讓人覺得不是藩廳拿的年貢多,而是農民們不夠努力。只要拼命一下,再拼命一下,日子就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