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一章 棉被軍掩護下的夜襲

    當岱森保看到北海軍後面又跑上來幾百人,心知自己剩下的兩千五百人也只能是盤菜。無奈之下,他只能先將馬隊撤回到第一道壕溝西側,同時派人嚮明亮報告情況,等待下一步指示。

    而派出去襲擾的鑲白旗護軍參領碩雲保和護軍參領萬廷也是被打的抱頭鼠竄。這兩隊人馬雖然憑藉密林掩護給北海軍造成了一定困擾,可密集的機槍彈雨並不是一定要打中人才能造成殺傷;子彈打中樹木、石頭引發的木屑和跳彈傷害有時比子彈直接命中人體更可怕。

    寧古塔大營裡,明亮陸續接到了前方傳來的戰報:“稟大帥!賊隊不過五六千名,所恃者連發火槍猛烈,固結死黨,無論如何攻擊,致死不退。”

    明亮和左右商議後,決定調整部署,命岱森保所部轉移到大營西北面的花蘭河北岸佈防,碩雲保和萬廷所部退回大營南面的村落佈防。

    回到花蘭河北岸第一道壕溝西側的五千騎兵排出了半徑三公里的龐大陣營,他們在等待機會,一旦北海軍行軍各部之間出現脫節,就是他們進攻的最佳時機。

    在清軍大營東側的第二道戰壕裡,上萬名手持火槍的清軍正在嚴陣以待。這裡面除了一千多來自伊犁的旗營火槍兵用的是燧發槍,其餘絕大多數清軍仍使用火繩槍。

    後世常有人說,清朝的皇帝自己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打獵,但是卻不給滿漢兵丁裝備。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很多人把制式武器和工藝品混為一談了。

    清代早期軍隊的制式鳥槍的確是傳自明軍,但是自康熙和雍正征討準噶爾以後,清軍制式火槍的主要是仿製準噶爾的“贊巴拉火槍”,也就是回回槍,有大小之分。

    大的是架在馬鞍形基座上的“回炮”,小的就是“回部套花槍”。

    準噶爾衛特拉各部的火槍來源,經過某些早期觀點的反覆強調,使人誤以為都是來自俄國人支援。歷史上沙俄在16~17世紀向亞洲內陸擴張時,處於自身利益考慮,是嚴禁向哈薩克、衛特拉、喀爾喀蒙古各部輸出火器的,甚至在1620年和1694年兩次頒佈了禁止向蒙古輸出火器的禁令。

    沙俄的燧發火槍只有作為禮品饋贈時才准許出口,數量很少。當然零星走私也存在,但規模並不大。與康熙作戰時,準噶爾的火器部隊人數高達8000~12000,光憑走私肯定無法組建這麼龐大的火槍軍團。

    事實上,準噶爾當時最大的火槍來源,是中亞***國家,而源頭則是奧斯曼帝國。別看不起火繩槍,奧斯曼人憑藉這種輕便、適合騎兵戰術的“贊巴拉火槍”,和沙俄前後打了四次“俄土戰爭”。

    根據雍正時期嶽鍾琪的奏摺內容得知,清軍仿製的“回部套花槍”有效射程270步(83~96米),最大射程500~600步(150~185米);而同一時期燧發槍的有效射程也不過是100碼--91米。(千萬別拿射擊比賽用的燧發槍射程來抬槓,那和大規模製式裝備的根本不一樣。)

    雍正一朝,兵部設在西安的兵工廠一共造了4800杆,到了乾隆五十一年,武備院的“贊巴拉大火槍”庫存數量高達一萬杆。

    再考慮到18世紀燧發槍的啞火率明顯比火繩槍要高,試問你要是皇帝,你選哪個?

    寧古塔大營的清軍佈設的壕溝防禦一共有三道,明亮為了讓兵將在轉移時不至於耗費大量體力,便將每道戰壕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兩百步,就這有人還嫌距離太遠。

    到了下午時分,在獲悉北海軍在寧古塔西南十里外的村莊駐紮後,明亮決定發動夜襲。

    八旗部隊可不是關內綠營,依託於良好的伙食和大量肉食,八旗部隊可不存在夜盲症患,這要是換成苦哈哈關內綠營,晚上全都得變成睜眼瞎。

    為了這次夜襲,清軍也是煞費苦心。某位殷姓贊畫出了個讓眾將“眼前一亮”的主意,明亮居然也覺得很有創意。

    這個主意就是組成一支兩千人的“棉被軍”......

    將兩床棉被用水打溼,然後糊上一層厚厚的黑灰色泥漿,用火烘乾後在棉被後面釘上木框支架,後面由四個士兵託舉前行。殷贊畫認為這樣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禦北海軍的火槍,又可以對偷襲部隊予以遮蔽。

    大帥一聲令下,黃昏時分的瑚爾哈河岸邊很快就變得十分喧鬧,一大群民伕趕著車、挑著擔,帶著一床又一床的棉被來了。

    河道上的雅克薩戰船裡,正在吃晚飯的水手們聽到動靜,便都跑到甲板上看西洋景。心說這都大敵當前了,這幫傢伙怎麼還有心情洗被子啊?也忒沒心沒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