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四百零七章 人才引進和勞務輸出

    不過在本時空因為投靠併入籍了北海鎮,林子平現在可活潑的緊。精力旺盛的老頭一回江戶就上躥下跳,四處聯絡蘭學者,搖旗吶喊,搞的幕府的若年寄頭大不已。

    然而眼下四大老中討論的主要議題並不是芝蘭堂的蘭學愛好者大會,而是隨著北海鎮六條大船抵達仙台藩後遞到幕府的一封信。

    在這封信裡,趙新用半是請求半是恐嚇的語氣,要求幕府向北海鎮提供長期“勞務輸出”,每年的最低下限是一萬五千人,最高五萬。而與此相對的,北海鎮則會按人頭每年向幕府支付一筆勞務費,可以是稻米,也可以是金銀。

    趙新給出的待遇是這些勞工除了每日兩餐和衣物,外加每月3個北海鎮銀元的工資外,北海鎮還將按每人每年三石大米支付給幕府。

    除此之外,北海鎮會向幕府提供一批先進的鐵製農具,用以替代島國因勞動力不足而造成的糧食產量下降。這些農具的樣品眼下都已經抵達仙台藩,幕府可隨時派人去參觀。

    北海鎮有錢又有糧,這在如今的幕府已不是秘密。自打牧野貞長去了一趟北海鎮,回來向德川家齊做了彙報後,幕府上層便對北海鎮的富庶就大為驚歎。當然,更多的是看不懂。

    要是按五萬人算的話,光是大米幕府就能收入十五萬石。而且北海鎮給的都是脫殼的精米,這就很不一般了。

    另外,趙新在信中提到的手拉式插秧機實在讓人眼熱。時下一個農民壯勞力累死累活,一天最多也就是能幹5~6畝,而信中所提及的插秧機只需兩個一般勞力,一天竟然能插秧三、四十畝,這可把四大老中給驚著了!

    (簡單說一下,江戶時代一畝地只有99平米多一點,7畝地才合現代的一畝地。)

    松平定信對先進農具自然是動了心的,他上臺後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支持農業發展,增加府庫存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眼下全島國的人口總數在2500萬上下,很多農民每天就是靠著一茶杯蕎麥麵來果腹度日。真要是再來一次波及半個島國的自然災害,松平定信內閣就得下臺。

    沉默了片刻,年輕的吉田侯松平信明終於沉不住氣問道:“要不派個人去青葉城看看信中提及的農具?”

    派人去參觀那是肯定的,關鍵是這個事該怎麼跟年輕的將軍樣稟報。這可不是幾個人私下坐船偷渡,而是要派上萬人出海替幕府掙錢。

    松平定信看向牧野貞長道:“笠間侯去北海鎮的時候,可曾見過那些農具?”

    牧野貞長回憶了一下隨即搖了搖頭。他當時被北海鎮民政部的人領著,只是泛泛的參觀了一些工廠。最讓他們震驚的是那汨汨而出的鐵水和鋼水,至於各類器物倒不是很在意。

    在之後的十幾天裡,幕府四大老中一邊派人去仙台藩參觀農具,一邊緊張的討論此事的可行性。

    說實話,給北海鎮提供幾萬勞力對幕府而言真不算什麼。然而封建時代嘛,既然要講君臣禮儀,那麼吃相就很重要,所以這段時間幕府內部主要就是討論份額分配的問題。幕府天領自然要佔大頭,而那些譜代親藩也得雨露均霑不是?

    相比幕府的磨磨蹭蹭,以仙台藩為首的陸奧諸藩反應就快多了。沒辦法,這幾年大家都窮瘋了,要錢沒有,農民可是大把抓。

    不出半個月,從陸奧各藩以抓壯丁方式趕來的三千農民已經登船出發了。

    到了這會兒,已經在仙台藩滯留多日的鄧飛和丁國峰實在不耐煩幕府的決策速度,於是在和趙新溝通後,便駕駛驚雷號和雷神號去了東京灣外面逛了一圈,又把年輕的海狗公方嚇的跑到增上寺躲了兩天。

    到了四月底,眼見形勢急迫,最後經牧野貞長提議,松平定信拍板,幕府新設立了一個新機構--“北海奉行”,專門負責對接向北海鎮的勞務輸出事宜。至於那些蘭學者奔赴北海鎮的事,也統統交由北海奉行負責。

    至此,北海鎮終於打通了從島國引進勞力的輸送管道。

    與此同時,趙新也開始著手解決滿清在關外最大的一支武力--琿春大營的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