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四百零一十章 福大帥的火炮大計

    福康安檢閱完滿清新水營官兵的訓練成果,基本上還算滿意。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也極力吹噓,說清帝國一旦有了那五條二級戰列艦,在東亞海面將所向無敵。

    問題是福大帥一想到北海軍手裡那種能一炮糜爛數十里的“超級大炮”和兩條如山的大鐵船,心裡還是虛的不行;另外北海軍那種能發出“噠噠噠”聲的速射火炮最令福康安心悸。

    他苦思了兩年,覺得唯一能破解的辦法就是降低火炮的重量,以便快速移動;同時還得提高火炮的射擊速度和數量。

    你趙新用五門大炮,那朝廷的大軍就用五百門,總要十倍勝過才行。原則就是以數量和速度拼火力,其實拼的就是國力!

    雖然“平臺之戰”清軍打的順風順水,可天地會的毛賊如何能跟訓練有素的北海軍相比。想來想去,福康安覺得除了跟北海軍比拼大炮數量,其他也沒什麼好辦法。他之前在廣州和英國人、法國人接觸,就是希望購買更多的速射火炮以節省琿春那邊的鑄造時間。

    相較於滿清造炮依然使用蠟模鑄造法,此時的歐洲火炮早就使用了“溼型鑄造法”。自1764年開始,法國的鑄炮工匠把錫和銅以1:10比例混合,通過優質的鑄砂和粘土來製造砂模,而造型步驟則往往用白錫製作的模件來完成。

    火炮的炮管被鑄造的十分堅固並且使用型芯來完成內管。脫模冷卻以後,就可以進行鑽孔了。得益於斯特拉斯堡的鑄炮匠馬里茲所發明的鑽孔機器,炮孔可以準確的在中軸線和中央圓心中被鑽出。

    因為清宮中目前仍有不少供職的法國傳教士,所以不管是乾隆還是福康安都偏向於從法國人那裡購買。

    然而得知消息的英國人卻不幹了,他們更希望能和這個老大帝國達成全面的軍事合作,以便擴大貿易份額。

    所以當法國人吹噓了自己的“格里伯瓦體炮兵體系”,並提供試射了各型號的野戰炮與榴彈炮後,英國人馬上就祭出了大殺器,也就是在十年前開發定型的“加朗炮”。他們向福康安提出,在今明兩年送來的五條二級戰列艦上,八成艦炮都將使用火力迅猛的加朗炮。

    話說以往歐洲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要打得越遠越好。因為想打得遠,炮管就得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所以炮管就變得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32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重達5噸左右,在風帆戰艦上,這種重炮只能裝在下層炮甲板,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不然會把船壓翻。

    比如十七世紀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為裝炮太多、重心過高,所以剛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便被一陣大風給掀翻了......

    七年戰爭過後,英國人在加農炮的技術路線上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遠距離射程,推出了一種簡化版的加農炮。其目的是把膛壓降下來,因此炮管就能短而薄,火炮的重量也會大大下降,同時在軍艦上也能裝更多的火炮。

    早期艦炮由於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再加上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和尺寸不一的炮彈,非常容易炸膛。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滑膛炮的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間隙。

    這個間隙多大呢?能插進一根筷子。但是如此一來,火藥的能量也就被浪費了。

    炮彈被火藥氣體推動的時候,便在炮管裡一路磕磕絆絆的前進,出了炮口,炮彈的準頭就不一定了,會產生很大誤差。所以早期的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里,但實際的交戰距離一般都是在兩百米左右。

    英國人的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採用了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

    這樣一來,加朗炮重量就只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首先是軍艦上可以裝載更多火炮,陸地上也能方便移動。又因為加朗炮的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非常多。

    歷史上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英國艦隊一開始忍受了法國人的炮擊,不斷靠近法軍艦隊,最後僅用兩門加朗炮的一次射擊,法國人就被打的損失慘重,乖乖投降了。

    福康安在離開廣州前,通過十三行初步和英法兩國達成了協議,並寫了奏摺等待乾隆批准。

    他既購買了兩百門部件規範化、運動性高的12磅法國炮,也購買了兩百門12磅的加朗炮。相較於法國炮炮身431.8公斤的重量,英國炮的重量只有330公斤。一旦乾隆批准,兵部撥下購炮款,這些炮將在今年年底前全部運抵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