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四百九十七章 要變天了

    冬季的冷風從西伯利亞呼嘯南下,經過蒙古高原的再次堆積,蓄勢後將繼續席捲北方大地。此時圖拉河畔的草原上一片枯黃,凜冽的北風裹挾著刺骨的冰寒,將庫倫城內外吹得人煙蕭索。城內的那些狹窄彎曲、且又骯髒泥濘的道路兩側,除了一排排颯颯作響的風馬旗和被風吹動的轉經筒,便再無其他。

    庫倫,蒙語裡稱為“博格達庫倫”,意為博格達的居住圈。原本不特指某個固定地點,只要是“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移動寺院所在之地,都可以稱為庫倫。

    乾隆二十二年,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抵達圖拉河畔不久後圓寂,之後就再沒有遷徙,從此這塊位於色楞格河上游、圖拉河北岸的草場便成為了庫倫城。

    活佛駐蹕之地,僧人眾多,來此朝拜的各部蒙古人絡繹不絕,隨後而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們又不斷聚集,使得原本只是自然經濟狀態下的農牧業產品成為了商品。而廟會集市的出現,也使得庫倫成為清代中前期蒙古地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達到了三萬多居民。

    除此之外,像烏里雅蘇臺、多倫諾爾、歸化城也都是清代蒙古地區人口超過萬人的大城鎮。

    然而與其說是座城,庫倫還不如說是個大鎮子,它並不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城市。幾十年的發展,讓整個城市就像是由三個堡壘組成的大聚落。

    衙署所在的駐防城被稱為“都市庫倫”,寺廟院落組成的“寺院庫倫”,除此之外還有商戶林立的買賣城,它們無不是用高高的木柵欄予以包圍。而蒙古人的遊牧習慣使得他們即使定居在城市裡,也要繼續住在蒙古包裡。

    黃昏時分,隨著風勢逐漸減小,街道上和柵城內的人流開始多了起來。突然,隨著馬鈴聲越來越近,一騎載著信使的快馬卷著黑色帶著冰碴的泥土,從北面的驛道上衝入城內,徑直來到了駐防城木製圍柵的大門前。

    馬鈴的嘩啦聲驚醒了大門內外值勤的兵丁,然而當他們看到馬上那名穿著號衣,包裹的嚴嚴實實的信差,誰也不敢阻攔,任由其徑直進入駐防城,直到在庫倫辦事大臣的衙署門前才停下。門口的兵丁驗過了對方的腰牌和關防後,這才結果對方遞上來的書信包裹,隨即快步送入府內。

    溫暖如春的書房裡,三十八歲的庫倫辦事大臣松筠正在伏案書寫奏摺。當他差不多將草稿打完,檢查無誤,準備往折本上謄抄時,就聽門外戈什哈道:“大人,恰克圖急報。”

    松筠放下筆,揉了揉有些發脹的太陽穴,沉聲道:“拿進來。”

    等戈什哈將裝著公函的木匣放在桌案上並退下後,他這才取出裡面的呈文看了起來。這份公文是恰克圖買賣城的駐防官戴鵬和理藩院司官吳翼聯名發來,然而松筠才看了一半,臉色開始變得凝重,等他將呈文全部看完,幾滴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冒了出來,順著臉頰滴落而下。

    乾隆四十九年,某位庫倫商民在中俄邊境賣貨時,遭遇沙俄所屬的布里雅特人搶劫。當時的庫倫辦事大臣勒保一方面根據事主的彙報派人查訪罪犯,一方面知會俄方協助捕盜。俄方緝獲盜賊後,派人押送到恰克圖,經過雙方共同審理,判處一干案犯賠償十倍貨物給事主。

    然而,案件還未最終審結,俄方派來押送犯人的司員竟然違背《恰克圖條約》的有關規定,擅自將案犯處以鞭刑,隨後流放到西伯利亞。

    這下可把乾隆給惹火了。為了懲罰俄方在此案中違背《恰克圖條約》,不尊重清廷主權的行為,乾隆遂下旨中斷了恰克圖貿易。

    為了儘快解決爭端,在乾隆五十年,內閣學士松筠被派來辦理交涉事務。乾隆之所以選擇僅有34歲的的松箔當此重任,首先是其能力得到賞識。其次松筠出身正藍旗蒙古,精通滿語、蒙古語,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漢語水平,完全有能力勝任。

    然而北海鎮的意外出現所導致的沙俄入侵黑龍江的行動,將松筠到任三年來的一番心血給攪了七零八碎。清俄貿易不僅沒有重開,俄國人甚至連伊爾庫茨克都丟了。如此一來,松筠還交涉個屁啊,朝廷根本不可能和北海鎮互開邊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