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五百六十一章 蔡牽的新生活

    1791年8月的一個上午,兩艘萬石廣船靜靜的停在巴達維亞港口外的一海里處,上面滿載著從廣東沿海招收來的貧民。而在這兩條廣船西側一海里外的海面上,停泊著的則是那條威震東南亞的大鐵船--雷神號,以及有著三十門75毫米炮的大型風帆艦北海一號。

    此時在兩條唐船靠近水仙門的一側,停靠了幾條小型單桅帆船或是雙桅船,它們都是來接人上岸的擺渡船。一個個衣衫襤褸、揹著包袱的福建人從船艙中鑽出來,然後便在甲板上水手的呵斥下,排出一個如同“貪吃蛇”一般七扭八歪的隊形,依次順著繩網下到小船裡。一條船裝滿人後迅速向著港口而去,下一條船則靠上來繼續。

    與此同時,在巴城的港口上,二百多名來自本地的華人居民全都是嚴陣以待;他們不分男女,都穿著件淺藍色的長袖大褂,臉上還帶著個大口罩,捂得嚴嚴實實。

    在這群人中,唯一與眾不同的就是穿著件白大褂、戴著口罩的洪濤。對於自己手下這群“蝦兵蟹將”穿著被重新染過色的醫生大褂,洪大院長每次見了都只能報以無可奈何的苦笑。

    要知道白色在本時代東亞地區的老百姓心目中屬於凶煞之色,家裡又沒死人,戴哪門子的孝啊,於是很多人說什麼也不穿。洪濤無奈,只得讓江阿生去城外的布店,將計劃發給手下的白大褂全都用板藍根給染成了淺藍色。

    此刻他在江阿生的陪同下,正在港口附近的檢疫區巡視。再過一會兒,回到北海鎮治下的巴城將迎來第一批華工,相關的準備工作從一個半月前就開始操練。不管是騾子是馬,今天都得拉出來遛遛了。

    巴城的防疫程序參照的都是北海鎮的現行體制。流民從固定的棧橋登岸後,會沿著半人高的木柵欄通道,分別導引到兩個用水泥砌成的一米深、五米寬、十米長的池子裡。只不過北海鎮那邊是設在木屋裡,而巴城這裡都是露天的,每個池子裡都放了含氯的消毒粉;配比嘛,每立方米池水投入5克就夠。

    這玩意的成分其實就是“二氯異氰尿酸鈉”,原料的源頭則是合成氨,眼下北海鎮的小化肥廠自己就能造。首先要通過合成氨製備出尿素,再下一步則是合成“氰尿酸”,再通過“次氯酸鈉法”合成最終產品。

    北海鎮糧食之所以高產,除了趙新從另一時空帶回來的高產種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使用了化肥。相比於種黃豆固氮來提高土壤肥沃度,尿素的效果則更要立竿見影;只要控制好施肥量,對土壤和作物就沒有危害。

    在這一點上,搞農業出身的陳青松安排的非常細緻。北海鎮的每個行政村都建立了“土地臺帳”,每塊地一開始施什麼肥、施多少都有極為嚴格的規定,每年還要根據土壤化驗結果進行調整。而且陳青松還打算從明年開始,將土地臺帳的覆蓋範圍擴大到東西伯利亞地區。

    扯遠了,回來再說巴城這裡的情況。

    三十歲的蔡牽帶著老婆和兒子剛一走上棧橋,正要跟著前面的人往通道進去,就被一個穿著藍大褂的傢伙用手中的小棍給攔住了。

    “男女分兩邊!男的倒手(左邊),女的正手平(右邊)!”

    “冥(什麼)?”蔡牽兩口子頓時一愣,怎麼還有這規矩?

    藍大褂訓斥道:“不走那邊,力查某(你老婆)一會光溜溜的給大埔(男人)看嗎?無掛煩啦兄弟,無人要分開你們,淡薄久食糜(一會兒喝粥)就見到啦!”

    “哦!多蝦多蝦!”

    蔡牽是從霞浦來的,他老家是同安,因為少年時父母雙亡,便流落到霞浦縣水澳,平時替人修補漁網,有時也會走街串巷,挑擔叫賣魚蝦為生。原本想著日子就這麼過下去了,誰知兩個月前有人在水澳一帶招人去巴達維亞務工。

    這要是跟以前似的,每個去巴城的華工都要掏20塊銀元船費,蔡牽根本不會搭理。然而這次跟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