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五百八十七章 邁索爾之虎

    從本地治理到邁索爾三百多公里的路途,鄧飛他們又是騎馬、又是騎大象的走了二十幾天才到。之所以走的這麼慢,是因為南亞次大陸長達五個月的雨季開始了。

    隨行的法國少校杜洛瓦在路上向鄧飛抱怨,說南印度這裡根本就沒有秋季,乾旱的夏天和冬天的分界線就是雨季。一到這個時候,什麼都發黴,空氣潮溼的讓人實在受不了。

    別看下雨,可天氣依舊溼熱,蚊蟲極多。好在隨隊的軍醫早有準備,帶了滿滿一大包清涼油,又嚴禁飲用生水,再加上及時的抗瘧劑藥物治療,這才避免了瘧疾傳染。

    法國人和泰米爾土著對小小鐵皮盒中那種散發著刺鼻味道的黃色膏狀物讚歎不已,因為它們既可以防止蚊蟲叮咬,又能止癢解痛。清涼提神,以至於隨行的法國醫生將其稱為“賽里斯魔藥”。

    隨行的貿易部人員感到這是巨大的商機,乾脆向每個法國人和泰米爾軍官都發了兩盒清涼油,就當是打免費廣告了。

    果不其然,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北海鎮的清涼油和風油精便在貿易部的大力推廣下風靡了整個東南亞,成為了僅次於茶葉、瓷器和絲綢的出口產品,而巴城那裡由於各種原材料都極為豐富,也逐漸成了清涼油最大的生產和銷售基地。

    雖然預料到自己抵達邁索爾城後會受到歡迎,可當鄧飛一行人看到對方擺出的歡迎陣勢,還是被嚇了一跳。

    尼瑪!那位蒂普蘇丹居然用五百枚火箭彈當禮炮,將細雨綿綿的邁索爾城上空炸的藍光頻現,悶雷大作,簡直比過年還熱鬧。鄧飛心說不愧是蘇丹,真是又豪又橫,連放禮炮都這麼與眾不同。

    話說雖然中國人是將火箭應用於軍事的老祖宗,可從十七世紀明朝滅亡以後,像什麼“一窩蜂”、“架火戰車”、“神火飛鴉”、“火龍出水”、“明火飛箭”這些名字吊炸天的火箭武器都退出了歷史舞臺,火炮和火繩槍成了戰場的主宰。

    可眼下,全世界能將火箭彈大規模應用於戰爭的要屬邁索爾蘇丹國,獨此一家!而英國人在幾十年後發明的“康格里夫火箭”正是脫胎於此!

    從1750年代開始,邁索爾軍隊便開始裝備了火箭彈,並建立了一支正規的“火箭部隊”,人數大約在一千二百人,到了蒂普蘇丹繼位後,更是擴充到了五千人。在第二次英邁戰爭(1780-1784)期間,還是王子的蒂普和他的父親海德爾阿里蘇丹便將其投入戰場,與英軍作戰。

    在1780年的“波利勒戰役”中,邁索爾軍隊的一枚火箭彈擊中了英軍的彈藥庫,由此導致英軍戰敗。到了第三次英邁戰爭,火箭部隊在“塞林加帕坦戰役”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搞的英國人頭大無比。

    聽著挺帶勁的是吧?其實就是超大號的竄天猴!

    明代中國其實就有類似的火箭,比如在萬曆年間朝鮮之役中,明軍就曾使用了“毒火飛箭”和“明火飛箭”攻城,結構都差不多;只不過前者是放毒煙的,後者是放火的。

    十八世紀的歐洲也有火箭應用於戰場,但跟明代的一樣,都是採用紙質結構,也是用來攻城放火。而邁索爾王國的火箭則前進了一步,人家是用手工捶制的金屬圓筒來裝推進火藥和爆炸藥。

    這種火箭彈是以6~9米長的竹竿為導杆,在鐵筒的前段綁有鐵製的矛尖或是鋼刀片,依靠衝擊力殺傷敵人;平均射程一公里,最大射程可達兩公里!

    當然了,這玩意飛行軌跡肯定是不穩定,必須大批量發射才能減少誤差;然而也正是由於不穩定,才導致頂部的刀片會像飛鐮一樣旋轉,對經過路徑上的敵軍予以可怕的殺傷,打騎兵特別有效。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火箭彈是不裝刀片的,而是通過火藥爆炸的方式殺傷敵人。雖說捶打的金屬筒做工很粗糙,薄厚不一,可由此帶來更大的內部壓力,能使火箭產生更大的射流推力,最終導致其爆破強度比紙質結構更大,連帶著竹竿被炸飛的碎屑,使得殺傷力更高。

    不過火箭部隊再牛,邁索爾還是打不過英國人和馬拉塔、海德拉巴組成的聯軍。要知道雨季一來,火箭的殺傷力就會受到嚴重削弱,再有鬥志也白搭。

    在鄧飛他們抵達前,蘇丹已經收到了勒克萊爾總督的信,  看過之後不由大為振奮。對這位四十一歲的統治者而言,只要是站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對立面的,無論是誰,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