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五百九十章 賑災是門大學問

    李弼一上來沒有告訴孔紹安應該怎麼做,而是根據自己在滿清官場的經歷,詳細說了官府是怎麼做的,以便使對方認識到這裡面水有多深;一不留神,就是費力不討好,還會挨百姓罵,影響北海鎮的聲望。

    清代的官方救災,也被稱為“荒政”,採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緩徵、賑濟、撫卹、調糧這四種方式。從措施上來說,其實跟後世沒什麼區別,無非是在行政執行力上不同。

    自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肅冒賑案”後,包括李弼在內的一大批官員被懲處。其中處死大小官員四十七名,被革職下獄的八十二人,十一名贓犯之子被流放伊犁。連時任江蘇巡撫閔鶚元因為給其弟弟藏了三兩贓銀,也被擼了三級,並停發了三個月的養廉銀。

    然而事情過後,雖然甘肅地方官員引以為戒,不敢再虛報災荒和冒賑,但其他地方在賑災過程中的諸多弊端仍屢見不鮮,從報災、勘災,到放販、放貸、折色、調免、調緩,弊端無處不有。參與舞弊的人員,既有承辦官員、胥吏,也有裡保、豪紳、富賈、生監、家丁、土棍等各色人等,舞弊手段更是花樣繁多,無所不用其極。

    孔紹安疑惑的道:“土棍是什麼?逃荒的和吃飽飯的人咱們難道還分辨不出來嗎?”

    “土棍就是遊手,此輩最是悍潑,為霸一方。若有賑濟施粥時,攀號喧嚷,截米爬搶。他們還會向飢戶強索賑票,不許挨家查戶,如不遂意則拋磚擲石,潑水濺泥,翻船毀橋......”

    於順插話道:“我以前還見過更絕的。二十多個人將府道上派下的人趕進一間空屋裡,弄了幾桶大糞潑進屋裡,不答應就不讓出來。”

    李弼苦笑道:“這裡面弊端甚多。那些富戶根本不用出面,他們會從四鄉蒐羅流民乞丐,或是讓家中奴僕來領即可,然後私下分潤。再者,既然去年膠東受災,常平倉內的存糧想必也不多,甚至沒有。”

    “靠!都該槍斃!”孔紹安咬著牙罵了一句,然後問道:“怎麼確定那些人需要賑濟?”

    李弼看了看對方的臉色,喝了口茶潤潤嗓子才道:“審戶。一縣之地,最熟悉十里八鄉情況的莫過於戶房的人和衙役,還有就是地方上的甲長。”

    “審戶?”孔紹安問道:“是不是就是下戶清查?確定受災人數?”

    “正是。”李弼繼續道:“審戶目的有二,一是查實受災應賑戶口並造冊備案,另外就是要按照極貧、次貧兩等和大口、小口兩類發放賑票,作為日後領賑的依據。這其中的積弊除了遺漏錯報之外,衙役和先例最普遍的手段便是浮開丁口和增造詭姓假名。”

    “比如將一戶分做幾戶,或是此甲移到彼甲,戶籍冊上有名字,但其實沒人。再者就是在本戶之下多報戶數,只要買通衙役便可。比如有將鄉紳家中的奴僕、佃戶混入丁冊,妄圖冒領者;有將縣衙皂班列名的;還有將亡故之人乃至流民乞丐列入丁冊,而後私下分肥者;還有將行商、牙行之人捏作饑民代為支領者,不一而足。”

    孔紹安大致聽明白了,其實就是劃分貧困戶等級,再根據等級不同,確定賑濟的標準。既然等級劃分由官府中人來定,就有了操作空間。

    “再有就是需索與勒價。原本清廷規定,辦賑人員的盤費、飯食及紙筆錢都由公款開銷,然則藉端開銷,勒索冊費、票價之風卻屢禁不止,乃是賑災中的一大公害。查荒審戶時,口冊、販票、飯食、紙張、夫馬草料,都要按戶科派。”

    一旁的丁順插話道到:“乾隆五十一年河南大災時我就見過。差役下鄉,農戶想要報飢口必須要給‘使錢’,領取賑票要給‘票錢’。誰要是敢不給,就把誰家列入刪減戶,即便是賑災的糧食就在常平倉裡堆著,可沒錢買票一樣領不到糧。”

    李弼嘆道:“正是這話,李某歸納為十四個字:惟賂是視,賂則入冊,不賂則不入冊。”

    孔紹安聽了不住的搖頭,起身在船艙裡走了幾步,活動了下有些發僵的脖子,道:“還有別的麼?”

    李弼隨後又講了賑災過程中那些五花八門的鯨吞手段,什麼“借項剋扣”了、什麼“銀短分兩,錢短數目”了、什麼“攙和糠批,短缺升斗”了、什麼“先期徵存”了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耍心眼耍的駭人聽聞。

    孔紹安聽的後脊樑直冒汗,心說要不  是對方講了這麼多弊端,照他之前想的去開倉放糧,很容易被那些大戶和胥吏坑的連底褲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