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五百九十四章 登萊青兵備道

    就在趙新跟曹鵬說話的工夫,北海軍的“膠東支隊”剛剛攻克了文登縣城,另外的一個營目前已經越過了文登西邊的母珠河,進入了崑崙山山道,向著牟平城前進。

    在後世的很多人眼裡,有清一代的綠營戰鬥力十分垃圾,然而這得分時候、分地區。歷史上滿清綠營腐化的真正原因除了差操不分的制度,跟軍事政治也有關係。

    福康安頭些年點校山東、河南綠營時就說過,綠營的操演跟耍猴戲一樣,戰鬥力太爛,但是這可不是清代獨有的,從明代就已經如此,代代相傳而已。

    所謂的“差操不分”,是說很多綠營既幹著維護地方治安、緝私捕盜的活,同時還承擔軍事訓練,負責戰守任務;這就好比讓作戰部隊沒任務時干城管、警察的工作,使得綠營兵成了油滑偷懶的衙門差役。這也是導致太平天國時綠營不堪一用,最後各地自己搞團練的原因。

    而在兵事政治上,綠營雖然平時訓練如同把戲,但只要戰事頻繁,還是可以化虛為實,化散為整,平時的很多缺陷往往會在戰爭中得到彌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川兵和陝甘綠營,這是被清廷使用最多的地方部隊。

    但是山東綠營是真不行啊!政治上,和珅當權,賄賂公行,貪汙成風,兵政也跟著腐化。軍事上,長年不打仗,戰鬥力垃圾的厲害;往往是這邊北海軍剛開幾炮,那邊綠營就崩潰了。

    滿清自順治十五年後,中原底定,山東內部無事,內陸防禦向海防傾斜,當時就將沂州鎮總兵官轉移到膠州,改為膠州鎮;將臨清鎮總兵官移到登州,改為登州鎮。到了康熙二十二年的時候,又將膠州鎮裁撤,改為登州鎮的膠州協。

    在四年前北海鎮打榮成的時候,整個山東的綠營部隊包括了巡撫提標、登州鎮、兗州鎮、以及隸屬於河道總督的東河兵,總兵力為17504人。

    從乾隆五十四年起,兵部有感於山東兵力不足,僅憑登州鎮無法抵擋北海軍的進攻,便上疏乾隆,請增設沂州鎮和水師兼轄陸路的青州鎮,用以防衛萊州灣,並可對登州鎮提供支援。兩鎮下設中南北三營,各有兵力五千;其中青州鎮駐紮地為高家港鎮、青州、臨朐,沂州鎮駐紮地為沂水、沂州府、日照。

    所謂事定而兵存,兵存便需糧餉。兵部的想法挺好,問題是跟北海軍打了這些年,滿清已經將戶部的庫貯銀用了個七七八八。截止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清廷戶部存銀僅剩九百八十五萬兩,內庫封貯銀一千二百餘萬兩,外庫實存銀六百餘萬兩;再加上次年應收的國庫收入四千一百萬兩,能用的就是六千八百八十五萬兩。

    從支出上看,各省每年的支發銀是三千六百餘萬兩,部庫支發銀(含八旗俸祿)一千餘萬兩,吉林前線的軍需銀每年是五百多萬兩,河道治理每年的工錢也得四百萬兩,再算上各地受災的免徵和緩徵四百萬兩,最後也就能剩不到八百萬兩。

    清廷到了此時財政已經十分困難,於是乎餉不足,就要開捐輸。

    這要是以前搞“捐輸”,滿清朝廷多少還要點臉面,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被勸的富戶家有積蓄卻捐助很少或是不樂意捐助的,地方官還會親自上門勸說,以禮相待,循循善誘,用鄉誼鄉情或是陰陽果報打動對方,反正最後明面上都是皆大歡喜。

    可自從北海軍發動“外蒙攻勢”,清廷大舉用兵北上“拒敵”後,一切就都變了味兒。循循善誘?別扯了!

    眼下捐輸已經成了朝廷考核各省督撫的業績指標,全民廣徵,強行攤派。一開始還說兩句好聽的,接著就是威逼恐嚇;搞的那些無力報捐的只能賄賂差役免捐,擔心多捐的賄賂官員以便少捐。以至於阮元在寫給北海鎮的密信裡都哀嘆:“名曰勸捐,實為勒捐,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