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一十五章 巴城三大事

    到了總督府後,趙新和鄧飛稍事休息,便叫上王遠方開了個碰頭會。

    對於巴城,他目前最關心的就是三件事,公共健康、軍事和貨幣體系。至於橡膠的事,因為其生產週期至少在5至6年,眼下還都在育苗階段,自有民政派來的技術員負責。

    趙新之所以把公共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本地的蚊子實在太多了,由此引發的瘧疾流行每年都會奪走大批生命。荷蘭人在的時候,巴達維亞就有著“歐洲人墓地”的綽號;而居住在城外的華人則因為環境髒亂差,周邊沼澤又多,每年都有數千人死於瘧疾和其他傳染病。

    在瘧疾的肆虐下,十八世紀巴城華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可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批華人從閩粵渡海而來,尋求溫飽。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負責醫療的洪濤在和鄧飛商量後,採取了一系列手段以改善這種局面。

    首先是洪大夫根據另一時空的《瘧疾防治手冊》,從傳播媒介和臨床表現入手,節選了其中容易理解的內容匯成《防疫須知》,然後便在唐人街人流最密集處架設了廣播喇叭,找了部隊裡疍戶出身的士兵,將須知上的內容用漳州話錄了音,每小時循環播放一次。

    這招一下就把所有華人給震住了。在他們看來,北海鎮的老爺們居然能攝取人聲,真真是法力高強,難怪荷蘭人敵不過。不過由於播放的頻率太密,而且錄音的那人說話乾巴巴跟催眠一樣,音量又大,才過了幾天就把好多商戶煩的不行;要麼聽著聽著就打起了盹,要麼買東西討價還價必須得扯著嗓子嚷嚷。

    唐人街上的商戶和住家實在受不了,便一起跑到軍管會求大老爺大發慈悲,饒小民一命。洪濤隨即改為每兩小時播放一次,又在每次開播前添加了諸如《霹靂布袋戲》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歌仔戲,這下廣大聽眾們的抱怨立刻就沒了。

    多新鮮啊,這可是白聽戲文啊!巴城以往那可是大戶人家辦喜事和過年才能聽的到。

    在做好宣傳的同時,鄧飛那邊動用了一個排的駐軍,又讓江阿生幫著僱了兩百名華工,帶上兩臺抽水泵,先清理城外離的最近的幾處沼澤,以減少蚊蟲繁殖的源頭。然後對唐人街上的排汙溝渠進行全面清理疏通,還建了幾處公共廁所,設了垃圾傾倒點。

    一開始華人對公廁還挺好奇,議論大老爺們居然連茅廁都管。誰知接下來新的法令又出臺了,考慮到本地華人貧苦,沒什麼錢,於是軍管會勒令,任何人當街隨意大小便,亂丟垃圾,只要被巡街人員發現,一律掃大街三天。要說這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最後一條,告發的獎勵五枚銅板!

    這一手可把大夥給整怕了,但凡誰要走在街上提提褲腰帶,都得有幾十雙眼睛盯著不放。有一段時間裡,巴城內外掃大街的人密密麻麻,總共得有小兩百人,那地面乾淨的就跟狗舔的一樣,連根草都看不到。

    在做好宣傳的同時,軍管會開始向巴城的華人提供福利,根據各家人頭和睡眠情況發放蚊帳。之所以會免費發,主要是這玩意是趙新從另一時空的廠家批發來的,滌綸材質,舒服透氣,便宜好用。此舉轟動了整個巴城,即便那些有錢的大戶也是瞠目結舌,想不到北海鎮竟豪奢至此!

    雖說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用於遮蔽蚊蟲的紗帳,可真正好用又透氣的都是絲織品,也叫絲羅帳;貧苦人家別說用了,見都沒見過。再說了,窮人的身子哪就那麼金貴呢,被蚊子臭蟲咬兩下那不是很平常?

    然而現在軍管會的大老爺們說了,不行!睡覺必須用蚊帳,誰要敢偷偷藏起來不用,掃大街,告發的獎勵5枚銅板......

    之所以會免費發蚊帳,還是考慮到本地大多數華人的收入水平。荷蘭人統治時期,對所有來巴城的華人收取“入境準字費”43.5鈁(一鈁是40枚荷蘭銅幣),另外還要按月收取人頭稅25~35鈁不等。要知道渡海而來的華人大都是窮困潦倒,不得已才出海謀生。結果到了巴城一下船就得給12.35枚西班牙銀元,合八兩七釐白銀。

    雖然荷蘭人一降再降,但付不起而去借貸的大有人在,由此也導致辛苦好幾年,連欠債都還不清,更別說娶老婆了。另外在本地種植園工作的華工一年到頭都見不到現銀,只有在離開的時候,才能根據賬簿記錄提現銀,所以手頭也是沒錢。

    當然了,對於那些有錢的富戶,軍管會這裡也提供了不同顏色和款式的蚊帳,想要得掏錢買!

    除了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軍管會還要建立巴城的公共醫療系統。本地的荷蘭神父在戰後都被強制驅逐,洪濤索性那座荷蘭人大教堂改成了醫院,一方面對兒童和重症患者進行隔離救治,一方面又對江阿生和幾名本地坐堂醫生進行了初步培訓。

    如此一連串手段使下來,過了半年,整個巴城的衛生狀況逐漸變好,水源汙染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再加上大量特效藥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瘧疾在巴城的致死率。到了去年下半年,爪哇其他地區的華人、爪哇人、英國人、西班牙人、甚至是荷蘭人也有專程來巴城看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