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四十章 艨艟鉅艦一毛輕

    又過了幾日,轉眼就到了了乾隆五十八年的二月。

    話說到了二月二,滿清治下的老百姓首先要做的便是剃頭,不管是思舊也好,還是怕死舅舅盡孝也好,總之都瘋長了一個月了,再不剃頭就得流放殺頭了。

    然而在北海鎮統治下的膠東四縣卻是另一番景象。有錢的人家依舊會叫剃頭匠上門,把腦袋剃的光亮,將後腦勺的“小尾巴”拆散洗乾淨後,要麼編好盤起來,要麼就戴上玉製或銀製的辮飾;而那些沒錢的老百姓,則任憑腦袋瓜上留著寸許長的頭髮,能省一文是一文不說,最起碼還能保暖。

    軍管會去年就發告示表態了,言下之意是大家隨便,願意留就留,願意剃就剃,不過最好沒事能勤洗洗,保持個人衛生。

    衛生是啥?廣大底層老百姓表示不懂。再說了,洗頭燒水得費柴火吧?柴火得花錢買!

    說起來在北海鎮出兵山東前,從軍隊到民政,乃至醫療口都對剪不剪老百姓辮子這個事存在爭議。

    激進者提議北海軍要跟另一時空的革命軍一樣,進城後人手一把剪子,見一個咔嚓一個。要知道北海鎮自己這邊的移民在下船進行防疫程序的時候,辮子就都給剪了,男女一律剃光頭,而且剪掉的辮子會在主人親眼見證下,被扔進火裡燒掉,以免讓對方覺得會被人拿去做法,攝魂奪魄。新移民們就算再不情願也白搭,五十畝地的美好未來正在前方招手,就問你要不要吧?

    不過趙新並不同意採用這樣的激進手段,另一時空辛亥革命後“剪辮運動”的教訓已經足夠多了。他告誡孔紹安,底層百姓需要的是通過宣傳教育自願剪辮,而不是暴力強迫。且不說這樣做會招致民間產生恐慌的情緒,乃至發生暴力對抗,還會給滿清找到挑撥離間的藉口。

    作為山東支隊的最高領導,孔紹安雖然對治下老百姓腦袋後的小辮感到彆扭,但還是聽從了趙新的命令。

    林起宗初三要跟郭玉去龍門港見識下大鐵船,他猶豫再三,最終在他娘子的勸說下,吃過午飯便去了城隍廟前的剃頭攤子,一番收拾後,整個人看上去利落了不少。

    到了第二天,他早早就來到了城內原“常豐倉”的所在,跟郭玉會合,一起坐北海軍的物資馬車出發。

    寧海州城內原有常平、預備、常豐三處糧倉,城外還有多處社倉。常豐倉因為年久失修,早已廢棄,目前被改成了軍管會的物資倉庫。

    誰知剛到了大門口,林起宗便望到了院子裡整齊停放的五輛“巨型”馬車,讓他不住的倒吸涼氣。心說這麼大的車,得用多少頭騾子才能拉的動啊!

    之所以說巨型,是因為這種馬車的車廂比民間的普通馬車長了兩倍不止,而且是四個車輪,尤其是尾部的車輪,幾乎都跟林起宗一邊高了。高大的車廂外板通體刷成了亮麗的藍色,頂上則覆蓋著拱起的雪白篷布。

    正當他神思恍惚之時,就聽身後有人招呼,轉身一看,來者正是曹貴福和郭玉二人。林起宗急忙躬身行禮,曹貴福笑著拱了拱手,隨即走到門口站崗的衛兵跟前,遞上自己的證件驗看。

    輪到郭玉和林起宗的時候,他從懷裡取出一張軍管會開出的憑據,上面寫著批准林起宗跟車隊去龍門港,並註明了其家庭住址和門牌號。等過了檢查走進院裡,三人便迫不及待的走上前,仔細打量起馬車來。

    別看曹貴福和郭玉二人加入軍管會都一個多月了,可他們從沒來過這裡。三人圍著車看了一會兒,就聽見馬蹄聲響,十幾個北海軍趕著一溜源源不斷的高頭大馬從後面的牲口棚走了過來。這一下,三人眼睛全直了,嘴巴張的老大。

    曹貴福和郭玉之前跟著騎兵隊去查案時,騎的都是口外馬--也就是蒙古馬。那些軍馬都是北海軍跟滿清和沙俄歷次作戰繳獲來的,在二人眼中已經是上等好馬;然而跟現在的這群馬比起來,簡直就成了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