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九十一章 歌聲迴盪在哈密河兩岸

北海軍打下整個新疆東路已經快一個月了,劉勝和範統跟隨大部隊抵達古城地區後,將指揮部設在了奇台。騎兵旅的四個團被拆分成了兩部分,分別駐守鎮西府的會寧城和哈密。由於鎮西府和哈密都是滿漢、滿回的雙城設置,實際上是一個團管一座城。

  每次攻城略地後的接管工作都是繁雜而瑣碎的,北海軍參謀部甚至專門編制了一本手冊。

  簡單來說,入城後的基本程序無外乎是迅速接管糧倉、銀庫和架閣庫,同時發佈安民告示,掛牌子成立軍管會,穩定城內外老百姓的經濟和生活秩序。此外還要根據花名冊,對俘虜、投降的清軍和衙門官吏進行初步的人員甄別。

  分批完成核查的清軍還不能讓他們閒著,否則很容易打架鬧事,於是修路和整飭營房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反正這年月滿清治下的交通條件都一個鳥樣,即便北京城也就那麼回事;日復一日的黃土墊道使得一遇雨雪就變得泥濘不堪,等曬乾了又成了漫天飛土。

  光是城內道路的拓寬和硬化就能忙上好幾個月,其他什麼下水道、公廁、植樹之類的城市改造就更不用說了。有了事做,再加上及時發放口糧乃至薪水,俘虜和降兵的情緒很快就能穩定下來,至少家眷都不用捱餓了。

  新疆東路不像關內,雖然面積廣大但攏共就六座城,此外還有作為軍事堡壘的愷安城和木壘城。西線司令部早就準備了充足的人手,於是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

  在這段時間裡,北海軍跟當地的維族和哈薩克族百姓並沒開展接觸。劉勝和範統還特意下發了命令,嚴令北海軍各部不得進入清真寺,不得在清真寺旁邊大小便,更不得在軍營以外的地方吃豬肉製品等等。

  由於滿清在新疆實行的是漢回隔離政策,意在防止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漢化,所以絕大部分維吾爾人都不懂漢語,大家各過各的。這其中哈密地區最特殊,當地的維族老百姓並不和滿清官府打交道,他們的貢賦和差役對象只針對回王。

  考慮到語言交流的障礙,範統讓三地的軍管會召集周邊各村的毛拉,對這些人進行了安撫,宣揚了北海軍以“平等團結”為核心的相關政策,此外每村還發放兩千斤的過冬糧食。

  北海軍的這一舉動讓毛拉們很是意外,雖說他們對這支“反賊”的來歷並不是很瞭解,一切還需拭目以待,不過大冬天有糧食拿還是很不錯的,帶回村裡也能收穫一波人望。

  在軍管會忙著穩定地方局勢的同時,駐守在各城的北海軍也是從早忙到晚,尤其是連排一級的軍官;他們除了要維持治安,進行日常訓練,每天晚上還得上一個小時的維吾爾語課。而負責上維語課的,則是曾在各地辦事大臣衙署內擔任“通事”的筆帖式。

  原本這些筆帖式們在城破後,對北海軍是又恨又怕。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一件讓他們驚掉下巴的事;那就是在北海軍里居然有不少曾經的漢滿蒙八旗兵,更不要說騎兵旅的正副旅長更是八旗滿洲的披甲兵出身。

  這尼瑪也太顛覆三觀了!掐一下大腿還挺疼,沒做夢啊!

  軍管會給這些“教員”們開的薪水是每月10塊北海銀元,外加120斤青稞面或是大麥。要是乾的好,以後不光能成為軍管會的正式人員,每家還會分五十畝地。

  之所以會給這麼好的條件,主要是這些筆帖式才是最瞭解下面情況的人。由於他們大都通曉漢、滿、蒙、維語言,每天干的就是上令下達、下情上達的事務,能直接影響到各地辦事大臣的決策。

  當然了,這些人在滿清治下的時候,往往會和掌管維族民政事務的臺吉、伯克相互勾結,欺上瞞下,欺壓百姓。所以在任用他們之前,必須得來一次訓誡,讓他們知道一旦再有收受賄賂和欺壓百姓等行為,輕者跟俘虜一起去修路,重者發配西伯利亞。

  這番談話到底有沒有“觸及到靈魂深處”真是不好說,反正一眾筆帖式們都被訓的腦瓤子嗡嗡的,個個心驚肉跳。

  讓入疆部隊官兵掌握維語這件事,早在劉勝和範統制定作戰方案的時候就已經定下。範統為此還專門以政治部的名義下發了動員令,甚至還把另一時空裡的“流動紅旗”制度也給搬了過來。對於學的不好的軍官,直接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