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七百三十八章 聯合收割機的轟鳴

  錦西城被十九團和二十三團打下來的時候,盛京城被圍已經快一個月了。別看時間這麼久,可城內一點沒因糧食而發愁,就是煤炭柴火略有不足。得虧現在是夏天,用不著燒火取暖,柴火的消耗相對不大。

  作為滿清的陪都,盛京是清廷在關外的根本。這裡不光有如同“土皇帝”一般的盛京將軍,還設有戶、禮、工、刑、兵五部和內務府,統管整個東北,無論從糧、錢、還是兵員,都很充足。這些年清軍在吉林雲集大軍對付北海鎮,幾乎有一小半的錢糧和兵員都是從盛京地區補充的。

  在北海鎮將興凱湖和雙城子地區建設成農耕區前,盛京地區還是關外最大和最重要的產糧地區。京師及關內直隸、山東等省發生自然災害時,經常會從盛京地區海運糧食予以接濟;並且察哈爾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歉收,也要靠其賙濟。

  滿清在盛京的糧儲體系分為旗倉和民倉,旗倉專屬八旗駐軍和旗人,民倉就是常平倉。比如奉天府屬的承德縣民倉就存米四萬石,旗倉更是高達十六萬石。兩處的糧倉的存糧加起來,十幾萬人省著點吃,再加上民間自有的存糧,堅持三四個月毫無問題。

  說完了糧食再說錢。但凡打仗,關餉、賞錢的開銷就跟流水一樣。可偏偏盛京是最不缺錢的,在城內戶部的銀庫裡,還存著三百多萬兩白銀。

  乾隆四十二年,因盛京戶部入不敷出,乾隆特意傳旨從京城戶部調撥過來一千萬兩永久儲存,用於改善其財政。後來清廷在吉林用兵的軍餉也從中劃撥,幾年下來,還剩下這麼多。

  最後是兵,這個就更不用提了。城內的八旗兵原本就高達一萬五千人,加上他們的家眷,總數不下十萬。以前是嫌兵多空耗錢糧,限制當差人數,現在是有多少兵都覺得不夠,城內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旗人男子全部被徵召。

  古代的中國是農業社會,在這種經濟體制下,軍隊只要能發的出軍餉,官兵能吃飽飯,士氣就不會全面瓦解,依然保有戰鬥力。是以城內的清軍雖然野戰打不過北海軍,但堅守城池的勇氣仍在。

  到了農曆八月初--也就是西曆8月底的時候,城外的高粱熟了,於是北海軍開始在清軍的眼皮子底下收割高粱。趙新之前帶著補給來的時候,就已經算好了莊稼收穫的時間,打的就是“因糧於敵”的主意。

  高粱的口感雖然比白麵差,但熱值比大米和白麵都高,每一百克的熱量是350大卡,而且富含粗纖維。對於那些北方籍貫的北海軍士兵來說,高粱是他們從小到大的主糧,吃小麥不過是這幾年的事。

  “大軍門,北海賊在收城外的高粱!”來者是盛京的戶部侍郎伯麟,此人同時還兼任奉天府尹。只見他神色間除了焦慮,還帶著幾分困惑。

  “玉亭,本官早知會有此舉,隨他們去好了。北海賊那點人,能收多少!”舒亮聞言露出了一副不以為意的神情。

  他前幾天就盤算好了,城外幾十萬畝的高粱,北海軍肯定會搶收。對方白天收,他這邊就組織人手夜裡從小南門出去收。除了高粱,秸稈也是好東西。眼下城裡的柴火煤炭不多了,正好需要。

  圍城這麼多天了,北海軍有多少人馬他也能估摸出來,撐死了兩三萬人,總不能所有人都出來收高粱吧?打仗打不過你,收糧食還收不過你?盛京城裡十好幾萬人,怎麼也能搶回一小半。

  “不是,大軍門,你快去看看吧!他們不是用人在割高粱,是用,是用......那東西我也說不清,不用牛馬也不見人駕馭,太邪門了!”

  “噢?”舒亮面色變得凝重起來。

  半個時辰後,舒亮在一隊騎兵的護衛下,策馬來到外城的外攘門下,還沒上城,遠遠就看見城牆上站滿了人,場面非常嘈雜,讓舒亮很是惱火。知道的這是在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趕大集呢!

  眼瞅著將軍大人臉色不對,親兵戈什哈急忙去找城門守將。過不多時,一陣鼓聲在城樓下響起,隨後就有士兵扯著嗓子喊:“大軍門到!”

  城牆上那些正伸著脖子往外看的人愕然回首,只見從通往城下的階梯牆沿上升起兩根鵰翎,隨後就露出了一段烏黑的貂尾,緊接著,一頂鏤花金葉寶蓋盤座、上飾金花雲龍、護耳護頸都用蟒紋石青緞裝裹的頭盔也隨之顯現。頭盔下的面孔看上去五十出頭,面色黑紅,鼻若懸膽,眉眼似睜似閉,一把絡腮鬍子接頜下長髯,正是盛京城的土皇帝、正一品將軍舒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