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七百四十九章 興京城破龍脈斷

 看到這種情況,魯壽山別無選擇,打吧!他想著用迫擊炮一轟,這些烏合之眾還不得一鬨而散?然而事實卻出乎他所料,外城的城牆被炸開後,慘烈的巷戰開始了。 

 要知道城市巷戰的最大特點就是殘酷,短兵相接、犬牙交錯,動不動就是貼身肉搏,有時候開槍都來不及。魯壽山的部隊裡有不少琿春的滿人和轉化的八旗兵,這些人交戰一開始都會有所顧忌,發現有人便用滿語勸說放下武器。然而很多老百姓非但不聽,還躲在街巷兩側的屋內和房頂射箭開槍。 

 比如有八旗兵埋伏在屋子裡,等北海軍靠近突然衝出來,手持大刀就砍,雖然刀被擋開了,可還是把一名士兵的大拇指給削掉了,另一人也被刀背砸了個滿臉花。再比如某個女人手持弓箭躲在房頂上,抽冷子就來一下。雖說只要不是正中心臟就很難射死人,可挨一下也受不了啊。類似這樣的情況讓人防不勝防。 

 隨著戰鬥減員不斷上升,擔任主攻的團終於被打急了,出手再不顧忌,手榴彈和機槍都招呼上了,一個院子一個院子的清理。等到外城全部肅清,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天。 

 打內城就更殘酷了。魯壽山很想用炮火直接犁地,問題是他這支人馬是從長白山以東翻山越嶺過來的,他連75毫米炮都沒法帶,更別說迫擊炮彈只准備了不到半個基數--每門40發。 

 接替主攻的另一個團從四座城門的方向一齊發起進攻。儘管攻擊前進行了炮擊,可士兵們在衝鋒的路上還得頂著從頭頂不斷拋射的羽箭和鳥銃射出的鐵彈,甚至還有裝了霰彈的二人抬。四米寬的道路,兩側都是高大的石牆,被人居高臨下來一下,躲都沒地方躲。 

 等部隊攻入內城,又和退守的八旗兵和老百姓開始了逐街逐巷的戰鬥。這裡的建築大部分是宮殿、各旗衙門、糧倉、書院、廟宇,甚至還有弓箭廠、鎧甲廠,清剿起來比民居可麻煩多了。當戰鬥結束後,內城除了一座收容傷者的地藏寺還算完好,其他地方几乎都成了殘垣斷壁。 

 此戰過後,本地的近八千名滿人十不存二,活下來的都是老弱婦孺;而在北海軍這邊,擔任主攻的兩個團也是傷亡近千。 

 話說北海軍佔領盛京城讓滿清如喪考妣,而拿下興京則是讓滿清方面完全絕望。再加上陸戰隊死死卡在了錦州,斷絕了通往關內的驛道,遼陽、鳳凰、岫巖、海城、耀州、蓋平、熊嶽、復州各地都派出了使者前往盛京,跟鄧飛商議投降事宜。 

 當消息傳回北海鎮,以汪中為首的一批舊式文人大喜過望,直言滿清龍脈已斷。北海軍只要入關,天下將唾手可得! 

 在另一時空某位查姓文人曾寫過一本,其中提到滿清的龍脈在黑龍江的呼瑪爾窩集山。好吧,這根本就是胡扯,建州女真的龍脈無論如何也跑不到黑龍江去! 

 實際上,滿清真正的龍脈就在興京。康熙曾在詩裡說過,靄靄興王地,風雲莫可攀。 

 從風水學上來說,古代立國定都的選址首先要尋找適宜的龍脈。而龍脈說穿了就是得有連綿的大山,以從西北方向為,朝著東南方走勢最好。 

 龍脈的中心叫“祖山”,就是古人說的王氣集聚之地。從祖山開始,一路沿著東南方向走,連接到“主山”,也叫“靠山”;主山的作用是將王氣引入都城,因此都城宮殿就必須在主山南面選址。在都城的南面,還得有“案山”,“案山”之南還要有“朝山”,象徵萬邦跪拜之意。 

 舉個栗子,就說北京城吧。祖山是燕山山脈與太行山脈交匯處的天壽山,究其源頭則是崑崙山中脈。所以明代的十三陵為什麼要一窩蜂的建在天壽山?因為祖山之下風水最佳。 

 北京城的主山其實是人工堆築的景山,從金代就有,當時叫青山;明代又將其擴建,形成五座山峰的萬歲山。而案山根據朱熹的說法分為五重,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諸山為第三、四重案,位於鄂湘粵桂交匯處的五嶺為第五重案。至於朝山則是秦嶺,從黃河南岸一直延伸到河南中部。 

 這就叫“挈表之勢”,負重山,面平陸,南控江淮,北連朔漠,總握天下。就跟厚重的大衣領子一樣,一提領子,整件衣服就能提拉起來。捎帶說一句,在另一時空的現代總有一些人建議遷都,從風水學上說非常之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