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長生的任務

再說“長興島海戰”的結果已經證明,就算花了大價錢從英國人那裡買了風帆戰列艦也沒用,兩百多門卡龍炮在北海軍的速射炮面前就是渣。

說話間,吳思宇接過勤務兵遞來的釅茶,喝了一大口,潤了潤嗓子,繼續道:“還有,你得親自去趟江南。”

“去江南?”王長生一口水喝下,差點被嗆著。

“對。這次我們保袁枚,出兵吳淞口只是為了震懾滿清,都秋天的蛤蟆了,瞎折騰什麼。趙王那邊擔心江南的老百姓聞訊後不明就裡,保不齊某些人會有什麼心思,擅自把事情搞大,不可收拾。

讓你去,一是代表北海鎮去見趙雲菘。他在揚州安定書院當老師,門生故舊多,上通下達,有他發話,揚州起碼能保證安穩。二就是去湖州吳興沈家走一趟,跟他們的家主談談,別跟著添亂。”

話說自從乾隆知道趙新的老丈人沈敬丹出自揚州,還有就是汪中他們八個攜家人投靠了北海鎮後,他對廣陵之地就有了一股恨意,連帶著嘉慶也是一樣。

揚州劫獄事件發生後,乾隆的恨意更是達到了頂點,如鯁在喉。那會他雖然還沒準備西逃,但對未來已經有所預感,於是便藉著各地積欠漕糧的事由大發雷霆,令戶部從乾隆五十六年起上調多地漕糧的輕齎徵收份額,以示懲罰,其中就包括了揚州府。

也就是康熙有所謂“永不加賦”的祖訓,否則以乾隆的小心眼程度,肯定會上調正兌米的份額。

清代的漕糧分為正兌米和改兌米,其中運貯京城的叫正兌米,運貯南通州的叫改兌米。此外還有各種附加稅,輕齎就是其中一種。

所謂的“輕齎”就是耗米,運輸途中的損耗。這筆錢通常會解交戶部或是南通州的通濟庫,作為辦理漕運的開支。清廷要求徵收之時按銀兩折算,比重多寡視路途遠近而定,離京城越遠,額度就越高。

揚州府的漕糧份額源自清初,每年正兌米是93600石,改兌米是46990石,總額是140590石。一百多年來雖有調整,但也只是在正、改兩項之間互有增減,總數並無變化。另外輕齎是按每石一錢三分白銀徵收,江蘇通省都是這個比例,所以揚州府是每年18276.7兩。

輕齎上調後,揚州府的徵收比例上漲到每石0.22兩,變成了三萬多兩白銀,糧戶們都傻了眼。

其實如果只是這樣,揚州老百姓倒也能扛,問題是除了上述三項,還有什麼水腳銀、蘆蓆稅、竹木稅、漕贈、腳價銀等名目繁多的附加稅,再加上各衙門和官吏在徵收過程中的勒索敲詐,糧戶實際所出要高出數倍。所謂“正漕一石,民納三四石”就是這個道理。

這兩年揚州的糧戶為了完稅被逼的賣地賣房子大有人在,甚至還有舉家逃亡的,老百姓叫苦不迭,民怨極大。

至於吳思宇讓王長生去拜訪吳興沈家,是因為這些年江南民間私下流傳著一則小道消息,趙王爺的王妃,未來的皇后娘娘是揚州人,姓沈。

當然也有個別更小道的消息,說趙王妃真正的老家是東臺,是當年“一柱樓案”的遺孤。

不過這個說法被很多湖州人——尤其是吳興沈姓中人暗地裡嗤之以鼻,什麼揚州,什麼東臺,天下沈氏出吳興,吳興沈氏出竹墩!所以趙王妃就是吳興沈家人。必須的!

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涉獵的人聽到這個說法後細一琢磨,心說好傢伙!沈家都出了四個皇后了。

南陳文帝的皇后沈妙蓉、南陳後主的皇后沈婺華、唐代宗的皇后沈珍珠,如今再算上北邊那位,了不得啊!

綜合以上因素,趙新非常擔心艦隊抵達吳淞口的消息擴散開來,還不等北海軍打過去,揚州和湖州府的老百姓就會有人殺官造反,攻打官衙,然後其他府縣也跟著起鬨,引發大規模連鎖效應。到時候就真成了啞巴吃黃蓮,硬著頭皮不收也得收,進而影響明年南下入關的大計。

“明白了!”王長生起身敬了個禮,問道:“那您看我什麼時候走?”

吳思宇起身道:“你回去安排一下,明天一早坐船去安平港,特戰營的人就在那裡等你。我知道這種事一向都是徐大用負責,你來看家。可他現在人在廣西,脫不開身,所以就得辛苦你一趟了。”

臨告辭前,王長生突然想到什麼,向吳思宇問道:“首長,去吳淞口的艦隊也在安平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