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恆 作品

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借殼練兵

  他肯定是要整合的。

  整合起來才能賺大錢。

  壟斷向來是高利潤的代名詞。

  前提是內部要管理得當,別被吃裡爬外了。

  聞人升有很多種灰色手段,但他自然不會首先使用。

  畢竟要考慮巡撫大人的名聲。

  現在對方既然不願意被收購,聞人升就用這種商業手段把它競爭垮就行了。

  等到他賠錢賠到無法支付靠山的孝敬,那就不得不被兼併了。

  不然的話,就是找死。

  郡王這些豬們,才不會考慮他經營的困難,只知道以前送了,今年沒送,就是看不起他,那就要治罪。

  聞人升於是專門調遣船隊,跑對方重合的路線。

  同時,還分給相關的管理層一些股份。

  這在這個時代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跑海船的,都有身股。

  因為危險大,這樣能讓大家往一塊用力。

  如此一來,果然眾人幹活更加賣力。

  何況聞人升又專門挑選了忠實可靠之人。

  相比別人來說,因為幹活賣力,效率能比別的船行高出一倍甚至兩倍效率。

  一個幹活努力的和一個摸魚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即便是船隻和帆都一樣。

  而在聞人升忙於這事時,王巡撫讓人把他叫來:

  “賢侄,今年的鄉試又到了,我已經派人將你戶籍改到此地,你可以在這裡的省城鄉試,不知你把握如何?”

  聞人升既然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那當然不會放過科舉。

  他不能使用超出這個時代的技術和理念,但八股和經義,自然不是問題。

  因此聞人升就說道:“有十成把握。”

  “鄉試極難,尤其是在江南之地,不過江南的舉人更加有官場底蘊,所以我才將你改過來,既然你有這樣的把握,那是再好不過。”王巡撫高興道。

  隨後聞人升下場考試。

  鄉試結束,他果然得了解元。

  老宗師誇獎他的文章:“圓融無礙,處處妥帖,絕佳之時文”。

  還說這得是進士三甲之列才能寫得出來。

  王巡撫很高興,又保舉聞人升升官。

  這次直接升了省城同知,雖然看似是個副職,然而背後有著巡撫,那就是知府也要聽他的。

  這就是名和實不一樣的地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命天下朝覲官舉廉能屬吏,其後定製九卿准許保薦屬員,督撫藩臬保薦道府州縣之官。

  等到聞人升要考進士後,可以先辭官,再去考,走清貴翰林。

  這是兩不耽誤,和後世考大學後,發現不好,退學再考,異曲同工。

  聞人升自然是輕鬆處理了一府之事,人人得用,選拔賢能,清理汙吏,一府迅速得治。

  一時間人稱能吏。

  與此同時,他一心多用,繼續擴充快運船行。

  並且開通了帳局業務,也就是捎帶銀兩的業務,在這裡用飛票存銀子,在另外一地用飛票取銀子。

  中間付手續費。

  這種事完全考驗的是信用和官府背景。

  沒有背景休想做。

  一旦做起來,就是白撿的利潤。

  要知道這中間的時間差,也可以用來稍微挪用放貸,只是要額外注意不能賠本。

  隨著快記船行一路擴大,聞人升隨之又開始收攏沿途縣城,府城,省城的產業。

  最後產業總值達到百萬兩的規模時,這才停止發展。

  因為再高時,巡撫、同知背景已經靠不住了。

  這時候的晉商八大家也就是幾十萬兩的身家,他們背後就是背靠副總兵,總兵,巡撫之類的高官。

  做好這些事後,聞人升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私兵了。

  其實就是借殼發展。

  他不是武將,暫時也不好走武將之道,而是走的結納人心,恩結於下。

  明末中前期,武將仍然不能盤踞一地,更換防區的事,屢屢發生。

  典型的就是調邊軍去遼東送死。

  誰不知道那是個絕命之地?

  可是又有幾個能違抗?

  這就是明朝以文駕馭武發展到了巔峰的結果。

  只有到了最後幾年,才有軍閥出現,皇帝下令調遣不動了。

  這可比漢唐強得太多太多了。

  也比後來的清朝強出太多了。

  在以文駕馭武這方面,大明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