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和尚老道 作品

第六百四十六章 宋朝的航海水平

由於海外貿易的推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進入宋代,我國的造船業又進入一個高峰階段。有了新的發展。宋代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造船坊,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戰船中也有很多是徵發民船而來的。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這又推動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宋的造船業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航海史的新時期。宋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一艙底作為爐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一丈餘,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un吮〕(即欄杆),採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神舟”就比“客舟”更大得多了。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派使臣安燾、陳睦往聘高麗,曾命人在明州建兩艘大海舶,第一艘賜名“凌虛致遠安濟神舟”,第二艘賜名“靈飛順濟神舟”,自浙江定海出洋到達高麗,高麗人民從沒見過這樣的神舟,“歡呼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