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和尚老道 作品

第六百六十九章 假皇帝一

可惜趙光義的數學還是差了一點,這個自述在時間上就漏洞百出,趙光義是出生在後晉的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他十六歲的時候應該是後周的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然而這一年發生的是高平之戰,並沒有徵淮南,而趙匡胤父子徵淮南是在顯德三年,此時的趙光義應該是十八歲左右。根據《東都事略》記載,趙匡胤父子徵淮南後,趙弘殷帶回來一批書籍“歸以遣太宗”,這說明當時的趙光義根本就沒有出征。

除此之外,周世宗北伐是發生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此時的趙光義應該是二十一歲。

趙光義之所以說自己參與了這兩次戰爭,無非是想說明自己的武功了得,在大宋開國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將領了。

“陳橋兵變”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畢竟趙匡胤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上奪取的政權,但它在大宋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因此是否參與“陳橋兵變”對宋太宗趙光義來說顯得十分重要。

在正史中趙光義不僅參加了陳橋驛兵變,而且,還是陳橋兵變集團的核心人物,是這次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與組織者。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身為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奉詔率軍出征,時為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也在軍中。在行軍途中,趙光義與趙普等人一直明裡暗裡做著策反鼓動工作,為兵變的成功大造輿論,在部隊來到距離開封40多里的陳橋驛後的第二天早晨,又與眾將士一起闖進趙匡胤的營帳,不容他哥趙匡胤分說,硬是將一件象徵皇權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肩上。

不僅如此,還有的史書如生活在宋真宗與宋仁宗時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著的重要文獻《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還說,陳橋兵變時,市不易肆,也即士兵入城,秋毫無犯,也完全是趙光義的功勞。說是趙匡胤既被黃袍加身後,回師向開封進發,在進城之前,趙光義攔住趙匡胤的馬頭,叩馬而諫:這次回師開封,將士們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搶劫,使得老百姓肝腦塗地,那就絕不符合應天順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諸軍將領立下嚴守軍紀的誓言,然後前進。硬是給他哥上了一堂極為生動極為重要的政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