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和尚老道 作品

第六百七十章 假皇帝二

一個皇帝死後,即位的皇帝要給前任編寫傳記,這種官修史書稱為《實錄》。因此,太祖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就給哥哥編修了一本傳記,史稱《太祖實錄》。

史料記載,在修完這本傳記後,因為對這本《太祖實錄》不滿意,趙光義一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編纂,除了增加“金匱之盟”這種嶄新的內容外,整個修改過程更是曠日持久。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開始修改,一直到他的兒子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這本書籍才最終修訂完成。

宋朝編纂的《太祖實錄》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太宗時期的原始版本,叫作《舊錄》;另一個版本,是三次修改後的版本,叫作《新錄》。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有“金匱之盟”這件事情,且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是趙光義繼承大位的合法依據,為什麼《舊錄》裡沒有這個內容,反而還需要《新錄》來增加呢?

可惜的是,由於戰亂不斷,如今《舊錄》《新錄》全都失傳了,我們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幸運的是,宋朝的史學家李燾看見了,他還把這兩個版本的歷史文獻全都記錄到了自己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裡。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神秘逝世,雖然死因不明,但是記錄趙匡胤一生的《太祖實錄》的編纂工作,卻被提上了日程安排,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了。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趙光義命令翰林大學士李昉、扈蒙等修編《太祖實錄》,收集當時的所有史學集料,並對那些“不符合當時歷史”的文獻予以銷燬,絕不保存。

然而,即便把歷史“修改”成了這樣,趙光義對這次編纂的書籍,還是非常不滿意。

淳化五年(994年),趙光義對宰相們說道:“太祖朝的事情,這才剛過去幾天呀,你們看看《實錄》中的記載,又粗糙,又簡略,該寫的沒有寫,該記的沒有記,還是讓史官們重新編纂吧。”

由於史料匱乏,《舊錄》《新錄》的丟失,當時《太祖實錄》如何記載的陳橋兵變這件事,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以今日所見之文獻,最早記錄“陳橋兵變”這件事情的文獻,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