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四〇七章 聖彼得堡的應對

    彼得洛夫斯基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他經營的堡壘線確實已經遭到了華夏的攻擊。

    王從志帶領的第一師、第十八師北路軍團沿著夷播海東側一路向前推進。

    就像是清理釘子一樣,拔除一個個沙俄的堡壘。

    那些小型堡壘根本都不需要大部隊對付,派出一個營連就能搞定。

    敵人的援軍來自大型堡壘,沙俄的堡壘有一套制度管理。小型堡壘受到攻擊的時候,大型堡壘會出兵支援。

    援軍一般在千人左右。這個數量的沙俄軍隊可以對付幾千的遊牧部落騎兵了。

    當初設計堡壘的時候就沒考慮過東方會出現復興軍這樣擁有先進武器的軍隊。

    這麼點的援軍對於復興軍來說就是添加了點油而已。

    在火炮的加持下,西域北路軍的攻擊勢如破竹。

    比北路稍晚一些,在南路已經平定浩罕汗國的第十一、十二師,在張樹舜的帶領下,也開始清除浩罕汗國北部的沙俄堡壘帶。

    這些堡壘就是沙俄在哈薩克草原南部經營的東西向堡壘。

    這條堡壘線沿著楚河沿岸,剛好切斷了浩罕汗國地區與北方夷播海之間的聯繫。

    而從夷播海方向進入浩罕地區的路線要比從西域山南地區更方便一些。

    現在華夏的領土向西拓展了之後。西域地區整個被天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分成了兩塊。

    費爾幹納盆地實際上應該屬於山北板塊。

    從盆地西北方向的塔什干城向東北不遠就是夷播海,沿著伊犁河谷底就能夠到達現在西域的中心惠遠城。

    天山山脈與喀喇崑崙山脈是西域地區最重要的兩條山脈。

    天山山脈將西域都護府一分為二。

    喀喇崑崙山脈將西域南部與西南高原之間分開。是西南高原北部和西部之間的過度區。

    這樣的地形決定了楚河必須要掌握在華夏的手中,這樣整個西域才算是一個整體。

    在未來,華夏會將天山西北信仰回教的當地人向北方草原遷移,然後逐步從北方草原遷移這些蒙古人到天山草場,從內地遷移漢民的天山以西。

    之所以遷移蒙古人到這裡是因為這裡有大量的高山草場並不適合漢人生活。

    選擇蒙古族不僅僅因為他們會放牧適應高原生活,同時還是因為他們信封的是黃教。

    在這西部地區,華夏不僅僅要設置一條軍事防線,同時也要有一條宗教防線。

    宗教戰爭有時候是看得見的血與火,有時候是看不見的溫水煮青蛙。

    而董叔恆希望能夠通過移民來解決西域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移民就是董叔恆手中握著的魔法棒,能夠幫他解決很多問題,逐步實現他的設想。

    先不說西域的事情,這裡已經趨於穩定。沙俄現在還沒有能力展開大規模的反擊。

    因為從裡海向西到黑海現在全部都是戰場。

    在這條戰線上上百萬的軍隊正在廝殺。

    薩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失手,讓沙俄陷入了危機之中。

    沙俄國內一片悲觀絕望的情緒在蔓延。就在此時烏克蘭地區最重要的農業產區。

    因為靠近克里米亞的戰場,大量貴族地主逃離。

    從而讓地方上的管控力減弱。那些因為戰爭消耗被壓榨到極限的農奴們趁機起義。

    他們戰領地主的莊子,打開倉庫,分走糧食。他們殺死了官府派來的稅務官。

    起義的戰火在沙俄核心地區蔓延開來,農奴們看麵包,要自由。

    因為大軍全部壓在前線。後方空虛,一時之間,整個聖皮得堡都瀰漫著緊張的氛圍。

    聖彼得堡,這裡矗立著巍峨的宮殿,生活著大量的沙俄貴族,這裡才是上層生活的地方。

    沙俄為了向西方親近,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歐洲文明國家,不是他們所謂的東歐野蠻人。

    當然選擇這座城市作為首都也反映了沙俄對出海口的渴望。

    聖彼得堡位於沙俄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一個非常好的港口。這座城市的歷史很短,建城於1703年。

    當時,沙俄的執政者是彼得一世。

    他是一位征服欲很強的國王,但是那時的沙俄是一個內陸國家,距離出海口太遠,於是彼得一世拼命的向外擴張,尋找出海口。

    機會終於來了,彼得一世打敗了北海強國--瑞典,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也獲得了出海口。獲得出海口後,彼得一世就在這裡建成了聖彼得堡。

    一方面靠近西方,一方面有了進入歐洲的出海口,讓沙俄能就夠加入海上的競爭。

    那時候歐洲的海外殖民貿易活動盛行,所有的國家都想要從這種掠奪中分一杯羹。

    這次遷都也確定了沙俄以西方為重心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