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六〇四章 嶽麓書院

    時間進入七月份,董書恆進入三川轉悠了一圈,感受了一下天府之國的獨特魅力。

    此時的三川非常大,因為川西包含了高原的東部地區。

    滿清時期就已經是這麼設置了。滿清雖然有諸多的不好,但是在處理遊牧民族方面卻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至少那些遊牧部落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這其中地域劃分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川西這塊地方是硬生生從高原割裂出來的。這裡一直也在改土歸流。通過川西這塊地方,讓三川成為了控制高原的橋頭堡。

    董書恆一直走到了川西,看了一下這裡向高原修築的公路,慰問了修路的工程兵。

    這些人大都是復興軍在川西征募的,他們以前是農奴,但是成了工程兵之後,他們就脫離的原來的身份,成為了自由人。

    不僅如此,他們還跟漢人的士兵一樣有餉銀拿,他們的家人也分到了土地。

    他們打心眼裡感激復興軍。即使是在修路的時候造成了很多損傷,但是沒有一個逃兵。

    現在就是讓他們上戰場作戰他們都不怕,更何況只是修路。

    修路的死傷只是意外,能有多少?他們這些人都是土生土長的高原人,不存在高原反應。

    要是用漢人來修這條路,那麼損傷更大。

    董書恆的到來讓他們士氣大振。畢竟在他們看來,董書恆就像是皇帝,有些人甚至匍匐在地上,不敢直視董書恆。

    不僅如此,董書恆還見了幾位當地的幾位活佛,談了談佛法。

    在三川,他一呆就是將近一個月。這讓董書恆不得不加快接下來的行程。

    回過頭來,董書恆還是沿著長江回返。這兩天覆興軍做了一件大事兒就是疏通了長江三峽的水道。

    得益於高性能的炸藥,以及大馬力的蒸汽輪船。復興軍炸燬礁石疏通水道的能力比以前有所進步。

    即使有了鐵路,董書恆對這條連接東西的黃金水道依然十分重視。

    世界上的河流很多,但是真正像長江這樣長且適合航行的河流並不多。

    而且長江上下游之間多有山脈阻隔。

    長江靠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經幫助我們劈開了這些天塹。

    作為華夏子孫自然是要將上蒼的恩賜給利用好。

    董書恆離開錦官城,回到長江流域,然後沿著航道順流而下,終於感受到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快捷體驗。

    只是他到了洞庭湖口就停了下來,沒有再繼續東返。

    而是讓船隊進入了八百里洞庭。然後船隊直接沿著湘江逆流而上來到了長沙府。

    嶽麓書院,曾滌生依然在山長室中看書寫字。這是他除了講學之外主要的消遣活動。

    自從放棄從政進入嶽麓書院開始,曾滌生就極少見外人,尤其是其以前的手下,更是從來都拒之門外。

    除非是一些昔日的友人來訪問他,他才會接見一下。

    現在曾滌生的弟弟曾老九被髮配到了極北行省,成為了先遣隊的一名漢人軍官。

    據說在那邊混的還不錯,手下有一幫子扶桑武士以及林中獵人。

    在與沙俄獵人的暗中較量中,曾老九立功不少。按理說已經足夠贖罪回來了。

    但是那傢伙似乎非常喜歡那裡冰與火交雜的生活。

    他竟然將自己的戶籍都轉過去了。甚至在那裡娶了偏房,開枝散葉了。

    對此,曾滌生未多過問。他這個弟弟曾老九生性粗野,也許更加適合在那種苦寒之地打熬,適放內心的野性。

    他的長子早夭,次子在理藩院中歷練,跟劉清北出國訪問了一趟,也還算是不錯。

    家中還有一個幼子,時常陪在的身邊。曾滌生似乎是很享受這樣安逸的生活。

    實際上只有他身邊最親近的人才知道,曾滌生對華夏的發展極為關心。

    他每天早上吃過飯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閱報紙。不管是官方辦的報紙,還是私人開辦的專門介紹國際實事的報紙,只要是跟政治搭邊的報紙,他幾乎都看。

    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寫日記,但是誰都看不到,實際上他是將自己對於時政的一些看法寫了進去。

    “子謙啊,書院都準備好了嗎?”曾滌生手中依然拿著書,彷彿是滿不在意地問道。

    被他詢問的男子名叫徐耕,字子謙,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畢業之後留在書院任教,平時會協助曾滌生管理校務。

    此人大概二十幾歲,長相白淨,留著漢人的髮髻,穿著一身藍色的長衫,典型的讀書人打扮。

    復興軍對普通人並不強制剪短髮。但是隨著這幾年的宣傳,幾乎所有人都摒棄了辮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