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六二五章 南圻之亂

    董書在金邊一呆就是半個月。這半個月中南洋地區的現有九個漢人藩屬國,四個土著藩屬國,以及十六個華人大家族的代表相繼來到了金邊。

    每一個代表到了之後,董書恆都會單獨地接見。

    他一方面要跟這些人熟悉一下。作為宗主國的當家人,董書恆每年主要跟這些人見見面,溝通一下。就像是一個大家族的族長,每年都要跟族人碰碰頭一般。

    另一方面,這次確實要當面討論幾件事情。

    這次與南邊眾藩屬國碰頭。董書恆首次對外提出了建立大華夏圈。

    實際上,更直觀一些,這算是一個邦聯性質的聯盟。

    大華夏圈以復興軍為主導,圈內的國家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力。

    這些國家要推廣華夏文化,以華夏語作為官方的語言之一,同時也可以保留自己原本的方言。

    圈內的國家的國家制度不受限制,各國有選擇自己國家制度的自由。

    華夏為所有有華夏圈內各國的宗主國。

    圈內國家要逐步實現經濟上的一體化,軍事上的聯盟化。

    讓整個大華夏圈內國家免受外敵的入侵,同時提高圈內國家百姓的生活水平。

    互惠互利,互相幫助,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具體來說,在經濟上一是建立關稅同盟。同盟內部實行統一的關說政策。而對同盟外的國家則採用另外一套關稅制度。

    這是為了建立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共同體。

    這實際上對大家都是有利的。

    現在復興軍跟周邊藩屬國在經濟上基本上都是互補的關係。

    加強內部貿易保護對於當前大華夏圈之內的各國都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建立了關稅同盟之後,南洋產的礦石以及稻米要賣到華夏去,肯定是比其他圈外國家要便宜,因為他們進入華夏的關稅低啊,這就相當於降低了成本。

    另外華夏的生產的機械設備,紡織品等進入這些藩屬國也會比西夷人的商品要降低很大的成本。

    對於一些小的國家來說,他們只需要發展一項產業,就能夠讓百姓過得很好了。

    比如暹羅,只要種植好水稻,他就可以將水稻給賣到大華夏圈的所有國家。然後用賺取的華元,進口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工業品。

    比如蘭芳共和國,其國內的木材和礦產資源豐富,他只要出口這些東西就行,不需要再去發展所有類型的行業。

    當然這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要有一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華夏本土作為基礎。

    這個大的工業體能夠讓圈內的所有國家都能夠輕鬆買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而且這些東西還不能比西夷的更差。

    在經濟上的另外一項舉措就是貨幣一體化。復興軍的華元將作為整個大華夏圈的唯一流通貨幣。

    這樣不至於產生混亂,商品的交易也能夠保證更加的公平。

    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這些藩屬國的體量都比較小,大家不介意使用華元。

    還有就是華元要足夠的堅挺。

    這種堅挺目前還只能通過金屬貨幣來保證。

    為什麼董書恆之前暫停全面推廣紙質貨幣,就是因為他要先搞貨幣一體化,等到貨幣一體化之後再去搞紙幣。

    現在就搞出紙幣,還如何讓藩屬國信任呢?相比於一張花花綠綠的紙片,人家肯定更加認可真金白銀啊。

    貨幣一體化,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還涉及到貨幣的發行、交換、結算體系。

    最簡單的一點,那就是復興軍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

    好在現在復興軍已經掌控了扶桑,白銀儲備大幅度提升。

    還有東華王國,這裡是世界上銀儲備最多的地區。

    隨著大量華人採礦企業入駐東華,大量的白銀必然會向華夏輸入。

    這樣基本上能夠保證華元發行所需要的銀金屬。

    在文化上的一體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聯盟只有擁有了一個統一的文化基礎才能夠更有凝聚性。

    但是這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

    大嚶帝國在自己的殖民地上統治了幾百年,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除了幾個由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建立的國家之外。

    為什麼呀?因為他們的文化太過狹隘,這些歐洲小國誕生出的文化都有很強的侷限性以及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