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三九二章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

    董書恆知道這  一點,英國人同樣知道這一點。

    印度洋已經基本上在英國人的掌控之中,如果再掌控靠近印度洋的亞洲地區。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夠和英國人抗衡呢?

    因為董書恆提交的訂單,英法都提前開啟了自己的鐵甲艦項目。

    英國海軍經過測試發現,102毫米的裝甲可以抵禦從570米處發射的30.6千克炮彈襲擊,根據這個實驗結果,英國開啟了裝甲艦的建造計劃。

    1854年,英國海軍向7家海軍工廠和8家民間造船工廠發佈鐵甲艦招標文件,並提出新艦的技術數據:

    安裝36門可發射30.6千克炮彈的火炮,裝甲厚度114毫米,上甲板鋪設16毫米鐵板,航速不低於13.5節等等。

    各家造船廠都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倫敦布萊克沃爾造船廠的方案中標。看書喇

    鐵甲艦命名為“勇士”號,於1854年5月開工建造,現在建造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董書恆一直讓歐洲的情報人員密切關注著英國人的鐵甲艦建造情況。

    勇士號的火炮佈置為一層甲板,不像以前的戰列艦分成幾層。

    這在早期木質戰艦時代,是護衛艦的配置,不過勇士號火力卻更加強大,其裝備了四門8英寸艦炮、28門7英寸艦炮,其中重量更大的68磅炮彈,比之前戰艦普遍裝備的32磅炮彈,重量大了一倍多,火力也更為強大。

    但是這種鐵甲艦在戰術上是沒有改變的的,只是在比原來的戰列艦多了一層保護層而已。

    董書恆自然是不會告訴英國人,他們的思路錯了。

    法國的人在進度則更快一些,他們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光榮”號的建造工作,雖然“光榮”號還是在木殼外面加上鐵甲。但是,他的噸位更高,設計理念更加先進一些。

    “光榮號”的具體參數:排水量5630噸,長256英尺(77.8m),寬56英尺(17m),型深28英尺(8.4m),混和航速13節,鐵甲厚度4.3-4.7英寸(107.7-120mm)。

    裝8臺鍋爐,2500馬力引擎,載媒665噸,開始裝備36門6.4英寸(163mm)後膛火炮,後來改裝裝備8門9.4英寸(239m)火炮和6門7.6英寸(190mm)火炮,人員570人。

    這是法國人的驕傲,董書恆在法國訂製了兩艘蒸汽鐵甲艦,都只有三千多噸,這被法國人視為華夏人沒有見識。

    實際上,董書恆當初訂製這兩艘戰艦,也只是指為了培養些一些熟練技工,學習點技術。

    法國人的鐵甲艦,他是看不上的,就他們五千多噸的“光榮”號的動力都不如華夏的護衛艦。

    根據協約,華夏是可以派遣工人參加全程的製造的,這才是董書恆所看中,法國人的一些只要工藝才是董書恆所需要的。

    而且董書恆,只要求建造軍艦,並沒有讓法國人安裝任何的武器系統。

    所以這兩艘軍艦已經要移交給華夏了。

    這兩艘軍艦,將由法國派人協同造船的華夏人,以及華夏最早派到法國學習海軍的留學軍官一起開回華夏。

    最近一段時間,王韜就一直在協調這件事情。

    董書恆最在意的實際上,還是在普魯士建造的那兩艘鐵甲艦,那四艘軍艦(還有兩艘是普魯士海軍的)才是按照近代海戰戰術打造的軍艦。

    同樣的,普魯士人也非常的重視,他們的給船廠安排了最為嚴密的保密措施。

    集合了普魯士最為尖端的設計人才,最熟練的工人。

    每一顆鉚釘都是經過精密的測算以及嚴格的檢測,才能夠投入使用。

    為了這四艘軍艦,克虜伯專門研製了一種管退艦炮,這樣軍艦上的火炮射速就將大大提升。

    在這一方面,克虜伯超過了他們在歐洲的競爭對手——阿姆斯特朗公司。

    不過這種管退裝置只能用在軍艦之上,因為這種利用彈簧的管退裝置並不能將後坐力全部卸掉。在軍艦上最後剩下的後坐力可以通過軍艦的船身來卸掉。

    如果是在陸地上,這種使用彈簧的管退裝置只能用在小口徑火炮上。比如復興軍的75毫米加農炮以及50毫米榴彈炮就是使用的這種管退裝置。

    所以復興軍的火炮射速很快,但是火炮的口徑都不大。

    在復興軍的“江河級”護衛艦上,艦炮也採用了這樣的管退結構。

    真正的管退炮還是要用後來的液壓駐退復進裝置。但是這種裝置,復興軍正在研製當中還沒有成功,歐洲人更是還沒有人研製。

    ps: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了,中午坐在這兒改自己的稿子,好睏啊。我都不知道有沒有改全。有錯別字的話,還請留言提醒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