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四一二章 李漸甫入緬

    阿薩姆地區的人口結構其實跟華夏雲南南部的人口結構差不多,這裡的主要人口為傣族。

    所以在後世的時候這裡被稱為小中華,因為這裡的人長相明顯跟華夏人更加相近。

    要說到阿薩姆地區,就不得不說第一次英緬戰爭。

    1823年,緬甸國王孟既向當時上任不久的印度總督阿美士德勳爵要求換取東孟加拉的全境以控制吉大港。

    但是遭到阿美士德的拒絕。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這只是明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緬甸緊挨著印度地區,是英國天然的擴張目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就開始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準備。

    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繫,並打開從西南入侵滿清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

    之後英國殖民者藉機不斷在阿拉幹、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

    發生連串的武裝衝突後,阿美士德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藉口,於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最終英國在戰爭中勝出,通過不平等的楊達波條約強制緬英通商,獲得戰爭賠款100萬英鎊,並從緬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乾和阿薩姆,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

    但英方在戰事中陣亡的人數卻達15000人(包括印度土兵),戰爭支出高達1300萬英鎊,使英國在印度一度陷入經濟危機。

    印度總督阿美士德險被撤換。戰爭也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瞭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藉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

    三年前,英國人經過充足的準備又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這次英國強佔整個下緬甸。

    這就讓緬甸徹底失去了出海口。

    英國人佔領了阿薩姆地區之後,遷移了很多的孟加拉人到當地。

    這些孟加拉人覺得自己是英國殖民者的奴僕,在地位上高於阿薩姆人,因此他們處處欺壓當地的阿薩姆人,侵佔他們的財產。

    暴亂和反抗在阿薩姆地區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諸位,我們這次進攻阿薩姆地區,打出的口號是——解放阿薩姆,驅逐英國人和孟加拉人。大家在進攻的時候對於長相跟我們差不多的阿薩姆人要友好一些,這些人是我們要團結的對象。”

    “每個營都給你們配了懂傣語的翻譯,以方便跟這些人交流。”

    ……

    妙妙拉,這裡是進入那加丘陵前的最後一個華夏的寨子。這裡常年處在茂密的樹林環繞之下。

    在這種四周充滿了綠意環境下生活總是讓人感到一種與世隔絕的感受。

    寨子以及旁邊的道路是這裡唯一的一片空地。

    只有在這裡才能看到那種脫離原始的,人類開發過的痕跡。

    二師在佔領孟養地區之後,就將這裡打造成了一個邊防小鎮。

    在道路邊上的山坡上,已經有人在砍伐樹木,那裡準備依託山勢修建一座堡壘。

    現在太平軍的營地也建在這座小鎮的邊上。

    雙方之間不交流也不敵視,看起十分的怪異。

    營地之中,陳玉成剛剛送走了復興軍的代表。接收了最後一批物資。

    現在他的手下有三萬人換上了線膛槍,這些人全部都是從幾十萬人中挑出的精銳。同時接收的還有108門大小兩種口徑的鋼炮。

    雖然都是前膛火炮,但是比他們原來的老式銅炮要輕便得多了。

    而且這些用新式鋼材做成的鋼炮,更加結實,裝藥量更大,所以射程比原來的火炮更遠。

    鋼鐵的密度比銅小,加上強度高於銅,所以炮管不需要再做那麼厚,也再次減輕了炮的重量。同樣口徑的火炮,這種鋼炮的重量只有原來銅炮的三分之一。

    以前的銅炮,用大象馱運都比較困難,現在的鋼炮都有炮車固定,使用水牛和馱馬就可以拉動,機動性比以前更強,部署起來也更加的方便。

    太平軍現在的編制更像是以前的湘軍,以營為基本的單位,一個營大概是五百人。

    十個營五千人為一旅,旅就是太平軍的主要作戰單元了。陳玉成對自己手下的旅都起了專屬名字,比如青龍、朱雀、玄武……他覺得這樣能夠增強將士們的榮譽感。

    現在陳玉成的手下可謂是兵多將廣,但是最核心的營就是那三萬人的線膛槍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旅。

    這些年東征西戰,太平軍手中也積累了一些炮手,這些人就是陳玉成手下炮兵的基礎。

    當然,復興軍在移交火炮的時候,為了讓太平軍儘快掌握這些火炮的參數,還是派出了一小隊的炮兵教官到太平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