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二八六章 遠東的冬天

    從尼布楚城往西,到處都是濃濃的硝煙氣息,戰士的數量都要比普通人還多。

    位於大興安嶺以東的黑龍江中游的地區則多是平原,適合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種植。

    黑龍省在這裡建立了兩座城鎮,一座是海蘭泡,一座就是原來的黑龍城,這兩座城池在原來的基礎上改擴建而來。

    黑龍城基礎設施最為齊全,又位於黑龍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龍省的省會所在地。

    清軍現在早已經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城,與淮海軍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區。

    淮海軍在嫩江的上游設置了哨所,以監視清軍的動向。不過黑龍江將軍那敷德並沒有派兵過來查看,也許是他害怕給自己惹麻煩。

    在原來的江東地區淮海軍建立了幾座小型城鎮以管理原來的居民。

    這裡是黑龍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了。在原來的舊璦琿城、黃河屯,以及更北邊的蘇楚那屯、烏爾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鎮。

    這裡的荒地上會開闢出更多新的農場,同時淮海軍還會扶持當地原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這些小鎮的建立可以為他們的提供更好的農具和種子,從而讓他們農業生產水平不斷進步。

    以後這裡生產的剩餘糧食會順著黑龍江送到上游的尼布楚、烏蘭烏德。

    牧民們就可以用他們養殖的牛羊換到糧食。

    這樣不僅可以養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夠讓下游農耕的農民獲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們光靠牲畜是養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氣候這麼惡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會有大量的牲畜被凍死。

    現在好了,在冬天來臨前,牧民可以將多餘的牲畜交換成糧食。這樣牲畜的價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以前沒人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草原牧民和下游的農民之間沒有辦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難行。

    從沒有人試著用黑龍江連接上下游。

    第一個嘗試的是俄國人,也就是那個穆拉維約夫。

    他的這個點子真好!

    原來鮑有志帶著江東百姓抗擊俄國人的那個屯子現在改名叫做“團結屯”,寓意大家團結抗擊沙俄,並取得勝利。

    嗯,是個不錯的名字,以後說不定會成為旅遊勝地呢。

    歷史上清朝跟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劃給俄國,但是約定江東六十四屯百姓在當地擁有永久居住權。

    可是呢,兇殘的沙俄人出爾反爾,將江東百姓全部趕到黑龍江邊殺害,只有少數人跳入江中游到了對岸。

    所以董書恆才會對沙俄那麼的憎恨。

    這種心理也影響到了他手下的將領。

    因此才有了林威對北上先遣隊的安排。

    以前的黑龍江兩岸廖無人煙。

    現在從上游的尼布楚往下游行船。

    每隔幾十公里就能夠看到一個聚居區。它們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個幾十上百人的小農場,大一些的有幾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來屯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小鎮。

    富饒的黑龍江將這些居住地連接了起來。滋養了兩岸富饒的土地,供人們耕種。

    江中豐富了魚類資源給兩岸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讓人們能夠互通有無。賣出自己的產出,購買到必須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區正在開闢一個新的大型農場,這裡是江水交匯形成的沖劑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聽了農業調查員的彙報,董書恆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個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魚。

    這句話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傳的標語。多少百姓因為這句話帶來的想象,舉家搬到了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