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九十四章,偏離圓心200米

    “這裡是基地總指揮部,請報告各自的設備狀態。”



    “烏拉特中旗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巴彥淖爾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阿拉善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張掖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總指揮部收到。”



    唐華滿意地放下話筒,把位置讓給老張。



    這工作本來應該是火箭試射總指揮來做的,就是旁邊的老張。但唐華就是喜歡聽一大串的“正常”“XXXX工作正常”語音回報,就把話筒要過來,過了一把癮。



    1954年,國防部高級技術研究院成立後的第一項工程:構建橫越西北-東北的導彈/火箭試驗走廊。



    除烏梁素海導彈試驗基地外,建設太原基地,用於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建設呼倫貝爾試驗基地,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場。彈道導彈濺落區有兩個,張掖-酒泉區和新疆阿克蘇區。



    從烏梁素海發射的彈道導彈,射程600公里左右的會濺落在張掖一帶,射程2000公里的導彈會濺落在新疆阿克蘇。再射程再遠一點,就要把導彈拖到東北,從呼倫貝爾基地向阿克蘇發射,這個距離大概是3500公里。



    射程再遠的,那就只能先用高彈道模式做擬真測試發射,最後來一發朝海上發射的全程彈道試射。



    “老錢,東風-1理論計算的射程真的有660公里?”



    唐華問也在總指揮部的錢學森。



    “因為彈體材料和發動機有了一些優化,300公斤戰鬥部狀態下射程從600公里提高到660公里,500公斤戰鬥部時射程從400公里提高到450公里。6月份發射TK-3的軌道高度數據也間接印證了這個數據是沒問題的。就看你的慣導系統工作精度有多高了。”



    唐華:“V-2初期型圓概率偏差8000米,晚期型也只提高到3000米,我們這導彈超越V-2是毫無疑問的。具體一點說,東風-1的圓概率偏差低於1000米是大概率的事。至於極限精度是多少,可能要多打幾發試出個實測數據來。”



    ……



    導彈發射場,兩枚東風-1近程彈道導彈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兩個發射架相聚350米。每一枚導彈旁邊是幾輛扁罐卡車,幾名身穿全套防化服的戰士在按步驟操作,給導彈加註燃料。



    東風-1/TK-3外觀極度簡潔。尖頭、彈體主體部分是標準圓柱體,彈尾四片尾翼,屁股是火箭發動機的四個噴口——嚴格來說,是一臺有四個噴口的火箭發動機。



    導彈長12米,和TK-2探空火箭比只長了一點點,但是幾乎粗了一倍,長寬比低至9:1。這讓東風-1看起來更有質量感。



    “導彈燃料加註完畢!”



    聽到發射場的彙報,總指揮老張接通張掖:“導彈落靶區準備。”



    “張掖落靶區進入戰備狀態。”



    發射場:“導彈準備就緒!”



    隨著老張一聲令下,發射場的東風-1尾部噴出紅彤彤的火焰,導彈離地升空,緩緩爬高並且加速。



    雖然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大致恆定的,但導彈因為燃料的飛速消耗,質量不斷降低,因此東風-1的加速度越來越大。不一會兒就飛離了烏梁素海實驗基地的目視距離。



    現在導彈的參數就全靠雷達測控跟蹤來掌握數據了。



    唐華覺得現在可以不看雷達數據。當導彈從視野中消失,他就從總指揮部外的瞭望臺走下來,低頭看手錶。錢學森計算過東風-1從點火到擊中目標所需的飛行時間。



    在總指揮部大廳,烏拉特中旗的雷達站目送導彈飛出大氣層,然後巴彥淖爾跟蹤雷達站接力。在導彈飛行的中段,任何時候都有兩部雷達可照射到導彈,總指揮部不斷有雷達站傳來的語音報告聲。



    “張掖雷達站跟蹤正常。”“導彈再入大氣層,航跡正常。”“導彈濺落,雷達信號消失。”



    導彈飛了660公里,還是落在內蒙古境內。



    敖包特到烏澤木之間的空曠戈壁,這裡的落靶區畫出了兩個大大的同心圓,試驗部隊一直呆在有厚重混凝土頂蓋和6米厚土層的地下掩體之內,只有一個崗樓上有一名哨兵還在外面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