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22章,秈優二號

    “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報”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於1963年7月1日起,進行了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

    “1963年7月1日至10月1日,完成了全國人口的走訪登記工作。在對主要數據進行計算機快速處理後,1964年1月1日起,抽取全國10%的城鄉地區進行普查質量抽查。”

    “目前,全國人口普查的全部資料已經過計算機和計算機數據網進行了完全的統計和分析處理,可以公佈。”

    “至北京時間1963年7月1日0時0分,全國總人口為7億1533萬6839人。中國香港地區人口數為304.5萬人(估計值),中國澳門地區人口數為44.5萬人(估計值)。”

    “根據中國-印尼1955年萬隆協議,擁有中國-印尼雙重國籍的中國公民數為29萬3910人。”

    “二、城鄉人口。中國境內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億3526萬人,佔總人口的18.91%;居住在農村的人口5億8006萬人,佔總人口的81.09%。”

    “三、家庭戶人口……”

    “四、總人口性別構成……”

    “五、人口年齡構成……”

    “六、人口受教育程度……”

    ……

    二普的結果終於出臺。和10年前相比,使用計算機更普遍了,網速更快了,但是普查的項目也更詳細、準確度要求更高了。因此普查結果仍然用了1年才正式公佈。

    唐華首先看的就是全國人口,7.15億。減去臺灣現在的800多萬人口,7.07億。

    唐華要7.07億的數字,是拿來和原歷史位面的1963年人口做對比,原來是6.82億。人口多了2500萬。2500萬……

    “薛局長,59、60、61年的人口增長率有些低啊。”唐華翻二普和前5年的人口調查數據。

    薛木橋:“低麼?不低。你再看看這裡。”

    薛木橋翻到二普報告“人口年齡構成”那裡,指著中間的幾行數字:

    “上一次的人口普查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出生於1936年到1939年的人口,活到1953年的人明顯偏少。1959到1961這三年,新進入生育年齡的主力是這一代人,這代人數量少,育齡婦女總數沒那麼多,考察這一代人的平均出生率,數字還是正常的。”

    唐華明白了。

    “日本鬼子打進來,大人都九死一生,小孩子夭折的太多了。”

    李復春補充了一句。

    總理:“和1953年相比,全國人口總數增長了18.8%,年均增長率1.74%,如果還按這個速度增長,1974年全國人口會達到8.5億,農業的壓力還是很大。”

    鄧子飛:“63年糧食產量增速達到了10%,從2.2億噸到2.41億噸,而且今年還會有5%左右的增長,就現在來看,今後10年,農業產量的增長可以繼續供應增長的人口,但20年後就不好說了。”

    唐華:“63年等於是報復式增長,畢竟前幾年糧食產量長期停滯。不過,今後農業發展的潛力應該還是很大,雜交水稻在逐年普及、化肥農藥供應量也會持續增長。”

    鄧子飛:“但願如此吧……”

    ……

    武漢。

    彭士祿、黃旭華與核潛艇的設計團隊在船臺的邊上,注視著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城一號”第二次下水。

    為什麼是第二次……

    1962年開工的長城一號艇,1964年2月下水,這是第一次。

    下水後的長城一號在武船的碼頭舾裝。舾裝工作全面鋪開後,不斷髮現潛艇艇體和動力系統在建造中出了一些缺陷,這些缺陷有的是能在舾裝碼頭修補的,有的不能。

    然後還能怎樣呢,只好在1964年4月,把長城一號又倒退回船臺……

    雖然核潛艇項目是嚴格保密的,但這件事一出來,有相關權限的船舶系統、工業系統高層全都知道了。

    牧野茂從上海發郵件,首先批評了長城一號的總建造師在工作中存在問題,核潛艇建造的工人、工程師團隊事前沒有做詳細周到的培訓,肯定有的工人一順手就按柴電潛艇的法子去搞了。

    然後牧野茂批評了核潛艇的設計團隊,要他們以後更頻繁地到造船廠現場去跟進建造,不斷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