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38章,國家計委內網的跟貼王

    所謂的近地軌道運力,按照中國標準,是指把衛星發送到300公里高度的軌道。這次東德的“人民一號”是運行在近地點340公里、遠地點1600公里的橢圓軌道,這是到不了300公斤的,而且東德自己也想給火箭留些餘量。

    唐華:“現在電子元器件的水平,200公斤左右的小衛星還是挺頂用的,所以我規劃通用衛星平臺的時候,專門給200~300公斤規劃了前進一號平臺。就可惜德國的地段不好,他一發射火箭,東南方向一大堆國家雞飛狗跳。”

    錢學森:“而且還有可能掉到奧地利、希臘或者土耳其,人民一號這種衛星還好,要是技術含量高一點的衛星,還不敢讓他們發射。民主德國……算了,每隔個兩三年打一枚娛樂衛星吧。”

    ……

    6月份已近年中,今年650億的基本建設投資投出去了大約60%,剩下的40%在下半年落實。

    1964年的533億基本建設投資,到現在已經有一些項目基本能看出輪廓了。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尤其是工業化的早期,由國家推動的重點項目建設是最快速的提高工業能力的途徑。到工業的體量再龐大幾倍之後,建設工業的方式可能不止國家投資一種,但就算到那時候,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也會抓在國家手裡。

    總之,建設模式不會有什麼變化,變化的就是錢多了。原歷史位面,年度基本建設投資額從一五高峰時的388億跌到1962年的71億,1965年也只恢復到179億,此後一直到1975年,才首次超過388億。

    其中的原因包括:無法從蘇聯獲得貸款;可用於出口的商品匱乏,拿不到多少外匯(無論盧布還是美元);300多萬(高峰期60

    0多萬)軍隊的裝備生產佔用工業產能;國內工業生產組織未調整好,效率達不到預期;無節制援外武器彈藥和工業品……等等。

    至於現在……

    以1965年的650億投資為例,其中110億來自西方貿易(22億美元),150億來自蘇聯和東歐的貿易(27億盧布),其餘近400億投資是在國內採購。

    1960年的南方工業體系補全計劃,總的外匯需求是10億美元,現在一年可動用的西方外匯就有22億美元,其中當然包括了補全計劃在1965年的尾巴——1.5億美元,其餘的20.5億美元其實是工業規模擴充之用。

    ……

    唐華瀏覽完最近一個月的工信委報告文檔,再翻看一下工業部門的地方考察/地方彙報,果然不出所料,這些考察彙報自從加上可寫評論的功能之後,主席在所有的考察彙報後面都跟帖評論了。

    “化肥是個好東西,可是現在有的同志認為,工廠生產出來的化肥要供應國營大農場,耕地少而分散的小公社先不管。這就太極端了,一個公社如果耕地少,收成就少,生活一定是很差的,這些公社如果有幾包十幾包化肥,至少青黃不接時能夠不捱餓。”

    “南昌市現在終於把輕重工業的平衡工作扭轉過來了。整個經濟工作中,綜合平衡是個根本問題,有了綜合平衡,才能有群眾路線。”

    “這個世紀,我們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

    “先年啊,不是六億人口,是七億一千五百萬人口了!這個數據不是去年的國家統計局就公佈了麼?!要時時注意國家的最新發展,及時更新腦袋裡的數字,全國每年都在發生變化,有的變化還很不小,腦子跟不上最新的發展,那就會犯因循守舊的錯誤。”

    主席最後一個跟帖評論是4天前。然後這4天居然沒有新的跟帖?

    “主席啊,他去長春考察了。”

    李復春回答唐華的疑問。

    “主席說,他看各地方的第一手考察報告,看多了,他心癢手癢,腳也癢,不到各地跑一跑,這癢病消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