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八十三章,中國移動通信,改變你我生活

    “阿里·阿巴斯是一位擁有敘利亞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基督徒,他出生於耶路撒冷並擁有強烈的反猶信仰。案發後對他的家中進行搜查時發現了一本日記。”

    新墨西哥州聖達菲市警察局弗羅斯特警官照著手中的講稿,將案情通報給在場的記者。

    “阿巴斯的日記寫道:‘剷除羅伯特·F·肯尼迪的信念已經變得越來越堅定。RFK必須死。RFK必須被殺死。RFK必須要被刺殺……羅伯特·F·肯尼迪、必須、要在1968年6月28日、被刺殺。’”

    “聖達菲警察局的探員一致認為,這一日期對阿里·阿巴斯有重大的意義,因為當天正是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爆發第三次中東戰爭一週年紀念日。此外,當阿巴斯被拘捕時,我們在其口袋中發現了一篇有關羅伯特·F·肯尼迪支持以色列的報紙文章。”

    時間是7月19日。

    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弟弟、前美國司法部長、現美國參議員及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羅伯特·F·肯尼迪遇刺身亡整整三個星期後,美國警方宣佈搞清了暗殺事件的來龍去脈。

    記者們面面相覷,這個案子居然這麼實錘?兇手兇器俱獲,殺人動機到準備工作再到實施過程全被查得清清楚楚?

    說完這幾句話,弗羅斯特警官以一副“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神態離開講臺。

    唐華也沒啥話可說,就是用“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們編故事”的表情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回放。

    當然是編故事,而且唐華十分確認,兩個歷史位面都是由同一個FBI探員負責寫的劇本。

    現在的刺殺者是出生於巴勒斯坦的敘利亞人阿巴斯,原來的刺殺者是出生於巴勒斯坦的約旦人索罕。

    兩位刺殺者都反猶。

    阿巴斯認為必須在1968年6月28日殺死羅伯特肯尼迪。原來的刺殺者索罕認為必須在1968年6月5日殺死羅伯特肯尼迪。

    出現差別的原因是——本位面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由於蘇聯海軍艦艇編隊在敘利亞和埃及各訪問了一週,以色列只好選擇在1967年6月28日發動攻擊而不是6月5日。因此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從“6.5戰爭”變成了“6.28戰爭”。

    所以說這絕對是同一個人寫的劇本。

    ……

    “北約研究中心的小夥子認為,羅伯特·肯尼迪遇刺一案有很多疑點,但做事的人把證據和可能的漏洞都處理得很乾淨。”

    總參情報部部長劉少農說情報部對這一案件的分析結論。

    唐華:“小肯尼迪遇刺和當前的美國大選有關,也可能和五年前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案件有關。小肯尼迪在民主黨內的候選人競爭中,雖然落後於副總統漢弗萊很多,但小肯尼迪今年才42歲,這其實是他4年或者8年後年強勢參加總統大選的一次試水。”

    劉少農:“是啊,68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可能不太好贏,林登·約翰遜這五年搞得不太行,而共和黨那邊尼克松是個老手,還有個羅納德·里根演技一流。共和黨搞幾年後,輪流坐莊民主黨換上來,這就正好是小肯尼迪的巔峰期了。”

    唐華:“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還冒出來一個第三黨派的候選人喬治·華萊士,這個華萊士雖然沒有大黨做支持,但是他跑得很快,啊不,他很有人脈,而且他會吸掉不少民主黨的票。”

    ……

    杜魯門在卸任前通過了一條修正案,總統的任期定死兩屆,前任總統去世而接盤的半拉子任期也算一屆。因此林登·約翰遜如果不自己再改一次法案的話,他就不能競選連任總統了。

    約翰遜自己也不太想當了。

    雖然沒有發動越南戰爭打得一團爛賬,但約翰遜的任期上美國遭遇了1967~1968年的經濟蕭條,到1968年7月蕭條正處在最嚴重的時刻,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在對外領域,美國高層普遍認為,約翰遜在印尼蘇哈托政變時缺乏遠見和猶疑不決,導致印尼被中國撲了,引起嚴重的連鎖反應,整個東南亞區域被中國掏走一大半。

    內政是美國總統打分權重最高的項,約翰遜沒做好,連累的不僅是自己的身後名,而且也連累了他的副總統、現在正在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的休伯特·漢弗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