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外傳六:我們為什麼懷念八十年代?

    遠征飛船沿霍曼轉移軌道,經過7個月的遠航,在1986年7月的衝日窗口抵達火星時,全球萬人空巷。當搭載中、美、蘇三名航天員的登陸飛船在火星安全著陸時,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為這一刻自豪:地球文明不僅能夠登上近在咫尺的衛星,還能抵達太陽系內的另一個行星。

    10月10日那天,當世界各國的運動員代表團依次入場,東道主中國的代表團本應在最後一個出場,但本屆是例外,中國隊是倒數第二個出場。

    最後出場的是遠征火星勝利歸來的李建國、羅曼諾夫、弗朗西斯 斯科比,他們舉著由聯合國認證的火星旗,這不是航天員代表團,其實是本屆奧運會的“火星代表團”。

    這是地球文明的榮耀,也更是參與火星計劃的中、美、蘇三國的榮耀。當火星代表團入場,現場的聚光燈打向看臺,剛剛退休的唐總理和錢學森向全場觀眾揮手示意時,開幕式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

    八十年代的精氣神,既是激流前進和挑戰未知,也是大國合作。

    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最先由美國啟動,尼克松總統在其競選時就宣佈了這一目標。他就任總統後,美國在載人登月計劃中處於落後並且難以追趕,因而尼克松在他的任期內,一直堅定不移地推進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然而,這個計劃過於龐大,以至於世界頭號強國美國都一度感到束手無策。從1969年到1977年,美國的火星計劃進展甚微,只向火星發射了一枚無人探測器實現了火星軟著陸,離載人登陸併成功返回還差得很遠。

    1977年,中國和蘇聯達成了一致,並經過與美國的詳細商談,三國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完成載人登陸火星工程。地球上排名前三的三個大國攜手探索宇宙,這是此前從未有過的場面。要知道,那時候還是冷戰,三國在聯合登陸火星的同時,中蘇和美國的戰略核武器還瞄著對方,在世界各地,三國還時不時為勢力範圍而相互攻防。

    但三國的聯合居然就一直持續了下來,沒有受到歷次危機或者局部戰爭的影響,最後以皆大歡喜的方式達到了目的。

    有冷戰史專家是這樣分析“激盪的八十年代”:1980到1990年,這十年雖然是冷戰的高峰期,但也是美國和蘇聯國內較為安寧、日子比較好過的時期。蘇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節節攀升,軍事力量達到了頂峰;美國則出現了持續達7年的繁榮期,當時的美元是世界第一貨幣,美國正利用美元在全世界吸血。

    國內安寧則國力強盛,國力強盛則擁有更大的自信,因而能在和平的太空探索領域,與自己的冷戰潛在對手攜起手來完成全人類共同的探索征程。

    當時間步入90年代,這讓人心潮澎湃的場面就漸漸謝幕散場了。美國的經濟環境愈是不好,在國際政治上就越發劍拔弩張,最終1994年悍然入侵古巴,成為美國國運的分水嶺。蘇聯的生產計劃失控是表象,民族問題是根源,在九十年代也很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