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28章,禁止向中國出口計算機?




    到1950年夏天,從蘇聯的盟友、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那邊突然出現了一種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這個消息還是蘇聯國內的武器研究所首先知道的,研究所的辦事員紛紛拎著公文包找上門來,要對外貿易部馬上批了他們的進口需求。阿斯塔菲耶夫這才拿到了t50計算機的性能手冊。



    拿到手冊的時候,阿斯塔菲耶夫也不太敢相信,於是在一個星期一的下午,他被航空工業部部長硬拉去莫斯科的蘇維埃少年宮,在那裡航空工業部部長現場給他演示了一次t50的計算性能,阿斯塔菲耶夫才不得不信。



    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美國人親身接觸過t50和t51計算機,因此巴統做出錯誤的判斷,倒也不奇怪。



    這個事與其說美國人在計算機情報方面愚蠢,不如說是傲慢。不相信蘇東國家在尖端科技上能趕上甚至超過美國,如果蘇聯出現了技術突破,美國第一反應就是“克格勃又偷我們的技術了!”



    美國更不願意相信這是由黃種人引領的突破。



    很多年之後,美國檢視他們通過臺灣而獲得的中國大陸情報,意外地發現了兩條被當時美國的情報人員因種種原因疏漏忽略的信息。



    第一條是軍統使用秘密電臺,從北京發回的不定期情報中的一篇。



    在這篇情報中,軍統特務彙集了從政協、知識界線人、街頭傳聞、報紙頭版等等渠道獲得的情報,總結出一鍋大雜燴式的中國教育界近況報告。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之合併正在進行……清華大學進行了若干個院系調整,學生比上年多招兩百餘人,理科為多,教育撥款亦有所增長,物理系最近以巨資獲得計算機一臺。”



    軍統特務發出的情報,臺北在收到之後照例翻譯並共享給美國。不過,在翻譯的時候,cia在臺北的協調人員大筆一揮,把計算機翻譯成了calctor(計算器)而不是puter。情報傳遞給華盛頓之後,cia的高級官員並沒有對“計算器”和“巨資”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產生任何懷疑,就認為清華大學是買了個機電式計算器。至於花費巨資?大概機電式計算器一兩千美元的價格對中國大學來說是一筆鉅款吧。



    第二條信息是從上海傳出來的,一名潛伏上海的果黨特務負責的探查區域,正好包括了上海計算機所。當然內部名為計算機所,實際對外公開的、院門牌子上寫的是一串數字代號。特務也根本進不去有解放軍把守的計算機所,只能在外面晃來晃去,猜這是個什麼機構。他晃著晃著餓了,在街邊的蒼蠅館子吃飯時,從鄰桌食客的口中多次聽到了“計算機所”的名稱。特務猜測這一桌人應該是在那幢神秘建築裡上班的,雖然其他信息也都不知道,但晚上回家,他給臺北發的密電裡就加上了一句:



    “虹口區春江路之掛未知門牌的不明建築,應為‘上海計算計所’。”



    這名苦逼的果黨特務在發出情報之後5天,他的秘密電臺收到了臺北的回電,把他訓了一頓。



    “你經黨國訓練多年,計算會計所為何錯簡寫為計算計所?此雖小錯,但亦影響情報分析之準確,以後不可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