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33章,不意外的解職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是突然被杜魯門解職的嗎?可能並不是。



    4月11日,杜魯門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李奇微升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也在同一天,範佛里特被任命為第8集團軍司令,接替李奇微,4月14日上任。範佛里特這個接替人選,是李奇微在圈定的幾個美軍現役中將裡面,經過挑選之後向參聯會提出的建議,而不是他在官樣文章裡寫的“事情是這樣地突然,這樣地不可抗拒,而且,還這樣毫無必要地以粗魯的罷免方式來公然傷害將軍的自尊心……”。



    真相只有一個:當第四次戰役打響,聯合國軍止住潰退的頹勢,開始收復失地時,這時候麥克阿瑟的官位就岌岌可危了。當李奇微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一步一步地繼續往北進軍,雖然沒有大量殲滅志願軍或人民軍,但一直在前進,4月份三八線在望的時候,華盛頓就覺得有足夠的理由把麥克阿瑟搞下去,把戰績確實不錯的李奇微抬到聯合國軍司令的位置。杜魯門要換帥的念頭不但早就有,而且可能提前向李奇微透漏了他的這個想法,所以李奇微有時間考慮他升官以後,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人選應該是誰。



    可能只有麥克阿瑟一個人矇在鼓裡,4月11日突然被解除職務,告老還鄉。這其實也說不準,可能麥克阿瑟憑自己幾十年的官場直覺,也預感到自己聯合國軍司令要當到頭了,所以在最後幾個月更加瘋狂地嗶嗶這嗶嗶那,將所有的失敗歸咎於美國政府對他的限制,以便在公眾眼裡造成這樣一種印象:我被杜魯門解職不是因為打仗糗得一塌糊塗,而是政見不合。把水攪渾,就沒人關注“麥克阿瑟其實不會打仗”的真相,並且國內死硬反蘇的鷹派會極力包裝麥克阿瑟,讓他有極好的晚年聲譽。



    在聯合國軍任上的最後兩個月,麥克阿瑟一直鼓吹擴大戰爭,認為朝鮮戰爭不只發生在朝鮮半島,朝鮮身後的中國和蘇聯才是問題的關鍵。



    麥克阿瑟認為南朝鮮軍不堪一擊,認為與中gong作戰過十幾年的國軍比南朝鮮軍更有用處(看來他真沒關注過解放戰爭),擅自發表聲明,邀請臺灣參加朝鮮的戰事。在臺灣窩著的常凱申委員長積極響應,發言人隔空告訴麥克阿瑟,我這裡三萬部隊已經就位,只要你來接到朝鮮就可以開打,但作為交換條件,麻煩能不能再給我4條驅逐艦,澎湖集結的解放軍部隊對臺灣島威脅太大啦。



    麥克阿瑟還繼續要求轟炸鴨綠江對岸,甚至提出……轟炸大連,把已成為志願軍主要軍械生產地的大連建新公司炸掉。從1950年底開始他就一直是這個觀點,隔個把月就重談一次。



    1951年3月,麥克阿瑟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乾脆建議杜魯門使用原子彈轟炸中國。為什麼呢?他覺得蘇聯的原子彈還沒部署到遠東,只要美國先用原子彈,蘇聯駐中國的部隊一時也無法反擊。而且蘇聯未必會以與美國互扔核武器的方式來支持朝鮮與中國。



    國防部長馬歇爾最先無法忍受麥克阿瑟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