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二十章,光纖要突破了

    解-放-軍歷史上曾經歷過10次裁軍。



    而且在50年代,1957年,我軍一度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將全國軍隊總員額裁減到250萬人甚至更少,而且在1957年真的開始施行裁軍步驟。



    但後來因為臺灣海峽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未能完全實現這個目標,軍隊總人數在1958年降低到266萬人,然後就開始回升,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軍隊總人數超過600萬,最高峰值達到660萬。



    裁軍可不是簡單的數字加減法。裁撤下來的戰士如何轉業安置、幹部怎麼分配工作職務級別、高級幹部安排在什麼位置,都不是簡單一劃線就能解決的問題。



    部隊就算整建制裁撤,精英骨幹也要儘量留下來放到別的未裁撤部隊繼續用,那麼到底留誰,總參作戰部和訓練部得負責裁決。



    部隊裁撤後,營房和土地等資產轉到什麼單位,這得軍隊和地方協商。



    裁撤之後的部隊應該就地留下一個民兵和預備役的架子,以備戰爭時期擴軍重建。那這個預備役部隊的架子怎麼組建,還是得軍隊高層考慮。



    唐華看過數據,到1953年9月,全軍總人數是408萬人,外加供給關係在軍隊的家屬小孩等非列編人員47萬餘人,以及文化學習隊、子弟小學、託兒所等機構工作人員20多萬人。



    和大國企一樣,突出一個大而全。



    裁軍到240萬,意味著全軍總人數——包括在編部隊、非列編人員、機構工作人員在內,要砍掉一半。



    80年代的百萬大裁軍,對當時全軍乃至全國就是一次劇變,現在的動作要比80年代還大得多,兩年多一點的時間,1955年底,就得把這退下來的230萬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有一點不同,現在有主席。有總司令。



    裁軍230萬,別人不好說,但主席肯定能辦到。



    ……



    至於這裁下來的230萬人怎麼安排,唐華這邊就能安排一部分。



    “總理,重工業部這邊,我想把李強同志要過來,安排到電子信息工業局。部隊現在不是大裁軍嘛,李強同志如果想到地方工作,這個時候提出申請是很合理的。”



    總理看著唐華:“主席剛說要裁軍,你就提前下手開始搶人才啊。”



    現在總參通信部部長是王錚,副部長是李強。



    唐華和王錚、李強都很熟。李強延安時就認識,抗美援朝唐華搞50中心,李強搞無線電偵聽體系,兩個東西合在一塊破解美軍的軍用密碼。



    王錚和唐華敲定了DJ-1對講機列裝事宜,為了搶在入朝參戰前把足夠數量的對講機生產出來,他1950年有好幾個月乾脆就紮根電子工業部南京和蘇州的廠子督促生產。



    但是……估計聶總參謀長和徐副總參謀長不肯放王錚走,那還是要李強吧。



    唐華露牙一笑:“李強同志對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瞭解很深,抗美援朝和臺灣戰役和我們合作,工作配合得也很好,他來肯定沒問題。”



    總理在記事本上寫了一行字。“這個事我記下了,在下次軍委會議裡我會提這件事。你正式做重工業部部長了,是不是還和電子信息工業局一樣,配個全能管家?”



    總理說的全能管家其實是黨組書記。



    在電子信息工業局,唐華原來的秘書周寬嚴重暈車,唐華乾脆就打報告讓周寬轉為黨組書記——這在現在政務院的各部和各局裡面其實不是普遍標配。



    唐華提出要一個黨組書記,原因一是唐華不是黨員,有一個黨組書記,電子信息工業局的黨組織就比較好做工作。二是黨組書記可以處理各種繁雜的日常事務。



    1950年9月首屆政協和首屆政務院確定時,唐華是電子工業局局長兼重工業部副部長,因為正部長、總會計師絕大部分精力放在財經委,從1951年起唐華就是重工業部代部長。從1951年代到1953年,總理發話,還是把代字去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