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六十六章,兩彈工程同步推進

    繼美國空軍和波音公司電子電路部仿製成功二代晶體管後,列寧格勒的加里寧工學院也仿製成功了這種晶體管,並且順便仿製了PJ-1野戰炮兵計算機。



    至於為什麼不是先仿製T50或T51而是直奔PJ-1,是因為蘇聯最想要的是PJ-1。



    蘇聯陸軍覺得還需要更多的PJ-1,現在他們除了重炮營,諸如76毫米加農炮營和85毫米加農炮營也覺得有必要裝備一臺PJ-1。



    馬林科夫在紅場向其他主席團成員透露這個消息時,加里寧工學院仿製的PJ-1已經可以點亮開機,雖然還存在著故障率高(主要是晶體管的故障)的缺點,但如果不出故障,用起來和PJ-1基本一樣。而且蘇版PJ-1外殼的鋼板還厚1毫米。



    制約蘇聯仿製PJ-1的不是性能問題而是大規模生產的組織。現在加里寧工學院製造了一臺樣機,剩餘的材料還能製造第二臺,再多就沒有了。因為從晶體管到小尺寸電容電阻都是由加里寧工學院的研究生和老師們在實驗室手工製作的,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



    如果蘇聯陸軍要裝備加里寧工學院仿製的炮兵計算機,那麼就要由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指令、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城市各自建設七八家工廠,每家工廠先期投資上百萬到幾百萬盧布,理論上一年之後這些工廠能全部運轉起來,量產PJ-1(俄),但實際上一年能不能做到可不好說。如果是衛國戰爭期間可能10個月就夠了,但現在是和平年代,現在蘇聯的體制下很可能耗時不止1年。



    馬林科夫召集蘇聯國防部的頭頭討論此事,蘇聯軍方就顯得頭腦很清醒,認為為此建立那麼多工廠,消耗那麼多資源,最後單價還不一定能壓到中國開出的報價,沒有必要這麼折騰。



    比較驚訝的是,蘇聯國家計委也對組建PJ-1(俄)的生產體系持消極態度。



    國家計委委員不會因為多建了工廠、多生產了什麼設備而增加收入。實際上這事兒是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因此除非馬林科夫摁著國家計委大佬們的腦袋,讓他們當做政治任務完成,否則國家計委對此沒太多的積極性。



    ……



    “蘇聯整個國家現在不存在外匯危機,沒有太多的擴展出口或減少進口的需求。”



    加里寧工學院仿製PJ-1的消息也有零星傳到了唐華耳裡,和總會計師商量時,總會計師斷定蘇聯沒太大的積極性搞進口替代。



    “他們有充足的製造業工業品出口能力,能夠很輕易就從中國或東歐國家手裡把硬通貨再回籠到國內。比如中國這樣的情況,每年都要從蘇聯進口一大堆不可或缺的商品。”



    唐華:“那希望最好如此。”



    的確現在中國如果想要發展快,那秘訣就是不斷從蘇聯進口生產資料,加速完成自己的工業化。即便有的設備國內可以製造,比如瀋陽第一機床廠1954年5月就投產了,但為了更快地新開工廠,1954年底中國仍然和蘇聯簽署了在1955年進口1500臺各類機床的訂單。



    如果加上漸漸開始燒錢的兩彈工程,那蘇聯方面更加不愁出口額達標的事情。



    ……



    北京,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研究中心。



    唐華把八個機械工業部封印成一個機工部並且設立專家聯席會議之後,原先的國防部第一到第七研究院也就不會再出現了,現在只設一個研究“黑科技”的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



    “TK-3探空火箭與D-1彈道導彈,這兩個東西實際上是一個項目。我們現在開始討論它們的具體工程設計和實現方法。”



    錢學森主持召開研究中心的專家小組會議。



    與唐華相比,錢學森的管理風格是制定一個頂層的概念或者方向,之後通過民主會議的形式,由各個小組提供具體的工程實現方案。最後,錢學森將所有小組的方案報告統合進行思考,權衡各系統目前能達到的技術水準、性能優劣,最後制定出一個性能上達標的、技術上可行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