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六十八章,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人




    所以關鍵原因還是:一個可以耕種10畝地的勞動力,現在只耕種2畝地(生產資料供應不足),他80%的生產力被封印了。



    這些假設還都是建立在畜力耕種的前提下,如果以機械化農業為標杆,那更誇張,這個勞動力98%的生產力被封印了。



    假設每個勞動力給夠10畝地,他交了公糧留了種子和口糧,還能拿出一千斤稻穀去賣,就算還是8分錢一斤稻穀的收購價,每年的貨幣性收入也有80塊錢。



    可惜放眼世界,已經沒有大片的未墾之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唐華也打不下來。



    ……



    唐華:“農業還是不能放鬆,如果全國耕地面積無法明顯增加,那就用化肥、農藥、水利、良種,逐步推廣這些東西。讓全國農業總產出在跑贏人口增長率之餘,每年還有一定的淨增長,改善全國的平均生活水平。但我們還得快速發展工業和其他產業,讓更多的農民成為工人,這不但是使國家變強的方式,也等於是改善農村的平均生活水平。”



    小曹:“那就是說,我們每年城市化的速度,必須要讓城市人口的年增長數量大於全國人口的淨增加數量,這樣才算是讓農村的人均耕地數出現增長的勢頭。”



    唐華:“1953年全國淨增加人口960萬,城市化率是13.31%增加到13.7%……”



    簡單一算,不達標。農村人口仍在快速增加。



    唐華和小曹都搖著頭笑了。



    把四億人從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那麼,請給四億工業人口的生產資料。不管大工廠還是小工廠,不管中央直屬企業還是鄉鎮集體企業,反正要工廠要企業。



    現在沒有……得慢慢積累。



    “這個模型略為簡單粗暴了,”過了一會兒,唐華說,“建國後我們努力恢復生產、重修水利設施,許多民國時期荒廢的耕地重新成為可耕種之地,此外新疆和黑龍江在開墾大片的耕地,我估計在1960年以前,耕地面積的增長率還是高於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的。但工業化這件事情還是很有急迫感。”



    ……



    黃家衝村外的山上閒聊,聊完兩人並不打算下到村子裡尋訪,直接掉頭回停車的地方,回重慶。



    “所以今年重慶的工業投資,重工業6億1千萬元,輕工業投資只有5500萬元,就是要想讓工業規模在幾年之後有爆發式的增長。”



    小曹在車上上問唐華。



    唐華點了點頭,“不過,重慶今年的重工業投資,有一些並不是提供生產資料的。”



    這說的就是重慶兵工廠(建設廠)。現在的建設廠比歷史上擴建得更早,規模更大。



    西南地區的工業急速發展,要到60年代末的三線建設。



    雖然三線建設幾乎全是軍工企業以及為軍工企業配套而建的上游工業,但三線建設讓西南數省快速擁有了大量的工廠和產業工人,城市擴大、電力供應成倍增加、交通大發展,為80年代及以後的發展打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如果當年建在三線的不全是軍工企業,那就更好了。



    ……如果這些企業不是全都按核大戰下還能繼續開動的瘋狂標準建設,那就更更好了。



    幸運的是,現在這個時空,這兩條好消息都存在。



    去年主席宣佈裁軍到240萬,這是主席、總理預見到了中國有可能在冷戰背景下獲得一段時間的冷和平。



    1954年日內瓦協議簽署,證明這個預見是正確的,中國可獲得10年的和平期。



    所以,現在往重慶放的企業除了重慶建設兵工廠,往成都放的企業除了成飛,其他都是民用工業。



    包括至關重要的放在重慶的10萬噸合成氨-尿素聯合生產線。



    企業的建設標準,只有建設兵工廠做了一定的防空襲考慮,其他企業是按照唐華“怎麼建運營成本最低,就怎麼建”原則定的。



    當年的三線建設以喪心病狂的“工廠洞窟化”為特色。



    反應堆在山洞裡,鈈提煉廠在山洞裡,槍炮廠在山洞裡,子彈廠在山洞裡,摩托車廠在山洞裡,倉庫在山洞裡,發電廠也挖一個巨型山洞裝進去,連工廠的員工食堂都特麼建在山洞裡。



    以為打洞不要錢啊。



    打洞很燒錢。把這些錢省下來的話,一個工廠的投資至少能建出兩座工廠來。



    除了全體洞窟化,為了防止工業區被一發沙皇核彈端掉,還建得極其分散,這導致80年代這些企業軍轉民都不好使——一個重慶的廠零件生產居然放在貴州,交通物流費用高,工廠運營成本高,工人也不肯跑這麼偏遠的地方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