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若水 作品

一九九 點火裝置

    然而到現在為止,除了核心堆的內壁,受到受到中子照射,很快損壞之外,輸入能量,遠大於輸出能量,也是實驗堆遲遲不能進入商用的主要原因。

    原本的聚變實驗堆,不管是國際合作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還是國內的東方超環,使用的都是激光點火。

    多束激光聚焦,在反應堆的中心,達到數千萬度以上的高溫,從而讓高壓下的聚變反應原料,產生聚變。

    這個關鍵,其實就在點火裝置上面。

    作為反應堆的點火裝置,當然要滿足高功率還有持續性。

    有了這兩種,它們的體積就絕對小不了,不過現在的實驗堆,還有以後的商業堆,自身就是龐然大物,加上點火裝置,也大不了多少,反而不會有什麼區別。

    不過楊青的聚變反應堆,可不只是用於發電,它還將是整個基地的能源核心,未來更是穿梭在宇宙中的飛船和戰艦的能量來源,那麼體型就絕對不能太大。

    或者說應該區分開,就是基地裡面,或是其他位置,固定不變的地方,對體積不敏感的地方,可以建設大功率,大體積的聚變反應堆,而飛船上,則需要建設小型低功率的反應堆。

    雖然在固定位置的反應堆,同樣可以使用藍星上通用的點火裝置,不過楊青的研究,一向是先人一步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往下扒。

    反應堆要求的不就是溫度嗎,那麼在反應堆的中心,直接製造出溫度高達上億度的火焰氛圍不久好了嗎?

    氦三的聚變,要求很高,畢竟這也是藍星上都沒有做過的實驗,就連太陽的內部,都不存在這種反應。

    太陽一旦發展到氦聚變,那麼大家就應該能看到流浪地球的一幕,也就是說太陽會發生氦閃。

    所以楊青之所以放棄藍星的點火路線,還是因為這些激光點火,未必能夠成功地點燃核原料,產生聚變。

    雖然太陽上面都沒有這樣的聚變發生,並不是說它高達六千萬度的高溫,以及龐大的壓力,都不能讓氦三聚變,純粹是因為在太陽龐大的體積裡面,氦的數量實在太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