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若水 作品

第171章 芯片設計

    楊青搖搖頭,不管他們的打算是什麼,只要自己把芯片成功地移植過來,那麼所有的算計就都會不攻自破。

    只不過想要把洪荒的芯片架構搬運過來,遠沒有那麼簡單。

    洪荒的芯片,使用的是洪荒獨有的煉器手法,以靈識配合,儘管依然是硅晶體管構造,但是結構卻與藍星上的芯片截然不同。

    藍星上的芯片,基本上是一個平面結構,柵極和晶體管都在一層平面上。儘管現在已經大規模應用了3d晶體管技術,比如牙膏廠的3-dtri-gate,還有積電的finfet製程,不過因為加工工具的關係,光刻刻蝕的程度也不可能太深,最多隻有幾十個原子,在這基礎上形成的晶體管,也可以看做在一個平面上。

    而煉器的辦法制成的芯片,卻完完全全是立體的結構,一層一層地堆疊在了一起,然後以銀導線相連接,已經不能用藍星上面的工藝製程來區分了,表面上看,它的柵極間距足有一微米以上,但是三層加在一起,最多也就0.3微米的製程。

    儘管0.3微米也已經是上個世紀的製程了,不過也沒有一微米制程那麼離譜,洪荒的芯片能夠做到他當時帶去的大米手機裡面火龍芯片那麼大,這種疊加模式,功不可沒,可是在藍星上,這種多層拼裝的辦法,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加工,畢竟光刻模式的限制,就只能讓加工的範圍,侷限在硅晶圓的表面。

    除非有一天藍星上,實現了納米機器人的原子級別加工,不然藍星上的芯片,就只能在光刻的道路上默默前進。

    楊青現在當然也沒有辦法做出納米機器人,手裡也只有一個90納米的中試線,但是也已經比0.3微米的製程小了許多,就算把芯片全部展開,增加的面積也不會顯得特別離譜。

    另外在洪荒的時候,楊青完全是憑藉大米手機上的火龍芯片,來重新設計芯片的,儘管經過接連不斷的改進,芯片的性能已經比起火龍芯片強上了幾倍都不止,可是那是使用煉器的手法實現的,現在回到了藍星上,煉器的方式生產芯片,效率實在太低,一次只能製造一片,且不提對於靈石的消耗,就算是讓楊青一動不動,坐在那裡煉製芯片,一天能生產出來幾塊?